2007年2月28日

【iTunes】曲目資訊管理

吹噓這軟體再怎麼好用,好像不如親自演示一番要來得快,而我也了解人們吸收新知的速度已經比不上軟體推陳出新的速度,因為不熟悉而不想用或不敢用,但是老師有教你活到老學到老,你真的有在聽嗎?

當然有的軟體設計比較人性化,有的設計比較差,可是沒真正親自體會過各個軟體使用後的感覺,又怎麼能夠理解好用的地方在哪?第一腳總是要跨得出去,才是進步的開始。
Windows發展到XP時,從沒有真正為使用者發展一些更人性化的操作法,就像現在廣告會主打的Vista視窗排排站功能,其實早在Mac上Exposé就提供了,姑且不論它是不是抄來的,就是因為我們體會不到「軟體愈來愈好用」這樣的感覺,思緒也停留在「這樣用也沒差」的狀態。

好比音樂檔案的管理,永遠都是編列一堆的資料夾,管理的方式不外乎只有歌手的名字以及專輯名稱這樣,當你很會收集或者自己轉錄這些音樂時,分門別類丟進去後,想編一個精選集出來,就得一個一個資料夾打開來,找自己想要的歌曲,再拉到播放軟體中,逐漸打造一條清單出來。

我相信大概還有人在這樣搭配著Winamp或者Windows Media Player使用,就別說以前電腦玩蠻兇的我,也是只會這樣管理而已。

現在我之所以推崇iTunes的原因,一部份當然是與iPod之間的搭配,再來是它真的很好管理大量的檔案,隨著CD轉完檔後就懶得刪掉,以免日後又想到得拿出來重新轉檔一次,整個音樂資料庫愈來愈大是必然的趨勢,另一部份則是歸因於我那龜毛的個性,iTunes強大的管理功能不是讓我把歌曲丟進去後就沒事做了,變成有做不完的事。

那就是「管理曲目資訊」。就像我們會把常用的文件設立不同類別的資料夾來存放,方便日後尋找是一樣的道理,其實數位音樂檔案因為有ID3標籤的功能之故,歌曲不再只是註記著曲名而已,甚至可以寫上演唱者、專輯名稱再替它附上一個美美的專輯圖示。

要使用iTunes前可別只記得Windows上慣用指令「複製→貼上」以及「打開檔案…」這些老手法而已,其實最基本的操作方式,就是資料與檔案之間的「拖拉放」。看下去之前,強烈建議裝好軟體來跟著玩看看吧。

Chapter 1:怎麼把歌曲放到iTunes中?
1.利用「檔案→匯入(輸入)」一次將整個音樂資料夾存進去。
2.用「拉(拖)」的方式將資料夾拉進去。
iTunes打開後,先找出你存放音樂的資料夾,比如可能是存在某個槽的Music資料夾底下的「一堆資料夾」,那這時候就「按住」最外層的資料夾,一口氣往iTunes「拉進去」,如果你的iTunes視窗太大,可以考慮縮小一點。

在Windows上比較上級的操作方式是先最小化,程式會縮到底層的工作列上,將資料夾按住後拉到「工作列上的iTunes程式」,程式會自動最大化,然後右鍵還是按住不放再往上拉到「資料庫」裡。這時要拉到左邊的資料庫名稱,或者右邊的管理區域也可以,放開右鍵後就會開始匯入所有歌曲的資料了。

Chapter 2:曲目資料的管理
右邊的管理區域最上排會列出「名稱」「加入的日期」「位元率」之類的歌曲管理資料,按一下這些按鈕,便可以照字母順序或者日期順序幫你排列歌曲,對著其中一個按鈕按下滑鼠右鍵,還可以自行新增你想要看的資訊上去,「名稱」當然是一定要放的,比較建議放上「時間長度」「演出者」「加入的日期」與「專輯」這幾個按鈕,靠這些來整理就夠了。

如果從來沒有替這些音樂檔案進行ID3標籤的資訊管理時,輸入資料庫後所呈現的資料一定很貧乏,而好好的管理這些資訊也是最累人的地方,但是整理得好卻是項極大的成就感,日後要尋找歌曲也會相當方便,就像在Google上搜尋一樣,關鍵字愈多,找起來愈容易。而這些管理欄位還可以直接輸入資訊上去,像名稱、演出者以及專輯等,只要點一下要編輯的格子,就可以Key in了,喜好程度也可以直接點幾顆星上去來標示歌曲的評分。

不過一張專輯總會有13首曲子左右,那總不可能一首一首慢慢編輯吧?要多首曲子一起編輯時需要學會一些鍵盤技巧。

1.整排選取要整排選取時,可不若在資料夾中選取檔案,滑鼠按著圈一個範圍出來,這裡要利用「Shift」鍵,先點選你要選取的第一首歌,然後按住Shift鍵後,再去點取另一首歌便會整排選取,不論Mac還是Windows都是用這個鍵。

2.個別選取個別選取的話,要配合的鍵在Mac上是,而Windows上是用「Ctrl」,一樣也是按住鍵後再去點選歌曲,便能達成個別選取的效果。

選取好你要編輯的歌曲後,可以放開Ctrl與Shift鍵了,然後滑鼠右鍵按下去,並選擇「簡介」。接著編輯視窗出現:基本上不需要每個欄位都去填,只要填幾個真正共用的像「演出者」以及「專輯」名稱即可,像「類型」也可以填一下是搖滾歌曲還是鄉村歌曲也不錯,其他的不確定作用時就不需要去填,很龜毛的話就自己想想還要填上哪些資料囉。

按下「好」之後,這些歌曲就會自動逐一標記上資訊,這些資訊也會被寫入歌曲的檔案中,將來要傳給別人時也會一併附在檔案上面,而不是只存在iTunes上的,所以不用擔心自己所下的功夫會白白浪費在只有一台電腦能顯示的問題上。

輸入一大堆資訊的好處在哪?除了你只要按「名稱」「演出者」「專輯」這幾個按鈕後馬上會自動分類外,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右上角的「搜尋列」。在你輸入字的同時軟體就會自動幫你篩選最接近的結果,比如「Bon J」的字樣輸入完畢後,大多能將整個範圍縮小到只剩曲目資訊有註明「Bon Jovi」的歌曲了。要取消搜尋結果的話,在搜尋列最右邊有個「X」的圖案可以點,按下去後便會回到原本的資料庫。

Chapter 3:如何插入專輯圖片?
在放上圖片前,先來看整個iTunes左下角的四顆按鈕的功能,由左而右是:
新增播放清單
啟用/停用亂序播放
播放一次/重複播放
圖片以及視訊檢視器按一下最右邊的那顆箭頭按鈕,便會升上一個小型的檢視器,這個小型的視窗標題會寫「所選的項目」,而且這個按鈕是可以點的,按一下它又會變成「目前正在播放」,也就是說「目前你點到的歌曲所呈現的圖示」不見得會與你「目前正在播放的歌曲圖示」是一樣的,所以點一下標題棒就可以切換項目,供你方便檢視用。

而這個地方也是用來貼圖片的一個地方。圖片的來源眾多,比較方便的當然是利用Google圖片來搜尋,建議解析度有300x300會比較漂亮,或者上www.amazon.com去尋找專輯圖片,但是只限西洋歌曲是必然的,或者有CD封面自行掃描也可以,同樣可以利用圖片拉進去的方式來貼圖,或者複製(拷貝)圖片後,對著這個檢視器按下右鍵然後選擇「貼上」。

當一張專輯多首曲子要同時貼圖片時怎麼辦?

就像前面編輯多項曲目資訊一樣,先把歌曲先點選好後,打開「簡介」,仔細看簡介欄中間偏右就有一個專門放插圖的地方,在Windows上可以直接右鍵貼上,而Mac中配合鍵盤按「+v」會比較方便,一樣按下好便能同時替許多曲子一次貼上圖,這些圖一樣會跟著檔案跑,而不會只存在自己電腦上的iTunes裡而已。有時候某些歌曲貼上了複數圖片,只是只會顯示原本的圖片,要顯示新圖的話,就得到「單一歌曲」中的「簡介」裡去找「插圖」的頁籤來修正,把不要的刪除就可以顯示新的,然而這只能一首一首歌慢慢處理,所以歌曲多時要有點耐心。

在編輯「複數歌曲」的簡介時,那個插圖框貼上圖片後會把舊的洗掉全部換成新圖,就無需一首一首處理,值得好好利用。

先前努力的成果就為了最後這一刻,瞧右上角的「顯示方式」,iTunes從第七版開始提供了兩種新的顯示方式,最右邊的那項就是「CoverFlow」。看起來是的確華麗,但是要不要下那麼多功夫就看自己了,這不是硬逼你一定得這樣費心力幫這些歌曲重新打理一番的。

影片的管理也是相同的,而影片的插圖部份會自行從某一個畫面中抓一張圖來代替,如果覺得不美觀的話也可以自己選圖來貼,而左下角的圖片檢視器同時也是影片的迷你播放區。

2007年2月23日

【iPod】5.5代來一台!

教育分期方案已經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要有財力證明才可以申請六期無息分期,所以也不再只限學生與教職員才能辦,只要有信用卡號或存簿上的薪資證明就可以申請,但似乎有些店家沒進入狀況的樣子,可能會告訴你分六期只能買電腦之類的言論,真要辦還是得問清楚。

所幸我的薪水看起來的確是「付得起的樣子」,不然還真有點尷尬。

然而我這台舊的也替它買了一年延長保固,說實在這兩台差別真的很小,充其量就是容量變大,價格下降,螢幕亮度更高,看影片時間更長,有那一瞬間覺得自己真浪費,但是都跟我弟說好這台要留給他用,所以又辦了一台,不過我覺得這才是我最大的問題。

有時候我就是替別人想太多,可能覺得肥水不落外人田,留著給自己人用也好,不過我看年輕人對手機會比較有興趣,於是一廂情願的為了別人而勉強自己,每個月付2000元對我來說是真的也不貴,我會比較傷心的是好用的東西沒受到善用,這樣我反而會希望他不如賣掉把錢拿去買他想要的東西。

話說真正大的問題就是快開學了,一想到又要回去學校搞那些無聊的事,不免感到憂鬱,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亂花錢大概是我最喜歡做的事,兩年前也曾經兩天花了10000去買兩雙鞋與褲子,那幾個月內就買了iPod與iPod mini,還有一台掌上型電玩NDS,病得真是不輕,得不斷的去接觸新玩意來打消鬱悶之情,所幸還有點理智是堅持一定要分期來買,而不是掏一把鈔票,事實上還想買台32吋的液晶電視與兩台沒買的電動,再加上明年才會上市的iPhone,這些大概沒信用卡也沒辦法分期,只是看來2007年有這些東西會讓我活得比較像有心跳的人類就是。

過一段時間說不定要再添購新鞋,年前買了一件運動褲與慢跑鞋還不怎麼過癮,其實把那台新iPod的錢拿來買其他四種顏色iPod Shuffle也不錯,我的確太無聊了是吧…

我恨死學校了…

2007年2月9日

【iPod】穿戴繽紛色彩

Life is random, but should be more than this.

各位觀看我部落格的朋友們,一定會發現幾個現象,第一、我話超多;第二、我喜歡用很清晰的圖片,而且一定要有特色,第三、背景色彩很暗沈單調,這樣的風格與我的簡報作風是一致的,別懷疑,我連報告的內容都會預先寫講稿,因為我要編故事,常常思如泉湧,一再的追加直到我發現排練時講起來太累才會開始刪對白,背景要單調則是為了突顯主題的色彩與顯眼度。

不是我要拍蘋果公司以及Steve Jobs馬屁,打從兩年前開始,蘋果一系列的廣告圖片都深深打動我心,叫我不掏錢都不行。依稀記得,整個事件是起源於碩士班時博班學長提到了iPod mini這玩意。

那是什麼東西?大容量硬碟MP3?

當下我第一個回應是我歌曲沒那麼多,用不到那麼大的容量。

不過其實我所聽的音樂類型還蠻多的,電影原聲帶、電影配樂、電玩音樂與流行歌曲,但只限英文歌喔,我手上的CD雖然不致於塞滿一台4GB的iPod mini,卻也完全不重要,因為,一時好奇下我在Google上查詢了蘋果官網,然後點到iPod mini那一頁時,我整個被電到了,綠色金屬殼的iPod mini,「打從心底想要擁有一台」,正是iPod的魅力所在。

接下來的那兩個月我好像寢食難安,心情常一整個High到高點而興奮不已,但是一台iPod mini起價最少碩士生一個月薪水,於是考博士班時間將近,就趁機會跟我老爸揩了點油去買了一台iPod mini,真的無法想像一台全身綠然後只有一點白的機器,為何會這麼小巧?白色又運用得恰到好處?怎麼會有如廝流線化設計的機器會出現在地球上,而且觸控轉盤只需要一支姆指便可以操作所有的功能,再加上一套管理MP3的軟體iTunes,只要消費者單純的享受機器的使用,完全不需要煩惱「要怎麼使用它」,讓我對人性化科技重新改觀了。

人可以七天不吃、三天不喝水、撐不過五分鐘不呼吸,從那一天起,我的人生便加上了第四條,出門不能不帶iPod mini。

平常的我可能離群索居習慣了,走路常看地上,因為我怕踩到狗屎,見到陌生人也很少正眼看他,常常購物時來去一陣風,滿頭大汗讓我感到很狼狽,但是我一掛上耳機後,並不是生活模式就此改觀,而是音樂讓我做每件事都變得很自在,保持一整天亢奮的心情來工作,相對的也把身旁的人隔得遠遠的,在人多的場所營造出一個完全屬於自我的空間,我什麼都不需要,就只要音樂。

平時真的因為High過頭而有點得意忘形,晚上騎機車時打開iPod mini的背光,夾在背包的肩帶上呼嘯而過,向路人們宣告我買了一台iPod mini,你們也應該要用看看這台不可思議的機器;平時工作就夾在牛仔褲的口袋上,不把它露出來(羞)秀給學長姐與同學們看又不干休,但也因此發生慘劇。

記得那是一個月黑風高的星期五夜晚,正準備回家時耳機線勾到水槽旁邊的桌角,夾在口袋上的iPod mini應聲墜地,結果就當在某一首歌曲無法再播放了,抱著極為失落的心情衝回去店裡請教店員怎麼處理,最後只能送修,兩個星期過去後,心情真的低到谷底,因為我以為蘋果電腦的維修服務應該也不差吧?美國當地聽說有壞了二話不說直接掏一台新的給你耶?兩星期不夠嗎?我覺得電子用品修理超過三天就很誇張了,這麼小的東西要修多久?而那時因為iPod mini引發一陣搶購狂潮,硬碟生產供不應求,所以沒辦法提供多餘的硬碟來更換,我,足足等了一個月才拿回我的iPod mini。

我的生命並沒有因為那兩個星期而結束,因為我曉得要怎麼死而復生,那就是再買一台iPod。在兩個星期後我真的是受不了沒有它的日子,可是因為我有了一台iPod mini了,即使它還在送修中,所以我選擇買一台第四代iPod,20GB的超大容量,12000左右的價格,那對我來說真的是天價,我想不透為何一台MP3隨身聽可以破萬?最後我是以學生分期付款,六期零利率的方式買了它,我有後悔嗎?

沒有,只要有音樂隨侍在旁,多少錢都值得。

而這台體積稍大又有點重的正宗iPod,象牙白的表面與鏡面金屬的背面,摸久了還真覺得超有質感的,大又重也不再是缺點,畢竟就像手機的發展史,一昧的追求更小的體積時,最後大家也不在乎手機是不是變大變重了,因為手機有更好用的功能與全彩的大螢幕,有些缺點是掩蓋不了優點的光芒的。

當iPod mini終於拿回來後,我已經是偏向比較認同白色iPod的這邊,於是將亮眼的綠色mini給我弟用,風平浪靜過了近一年的時間,從辦分期的那一天開始算起,滿一年後便可以再辦一次分期付款,一年也是保固的期限,不過早就在我買iPod的六個月後,第五代的iPod上市了。一直在懷疑只是聽MP3的隨身聽,有必要是彩色螢幕嗎?有必要用它來看影片嗎?我是不是真的會用到這些新功能?不過除了iPod對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之外,iTunes這套音樂管理軟體也改變了我整理MP3檔案的習慣,當iTunes可以替MP3附加上一個專輯圖片時,卻發現我這台單色機種不能呈現我在這些MP3上所下的功夫,於是一年期限到了,我再度分期買了一台第五代,這次規格是上衝最高檔,60GB,14500元,因為我仔細盤算一下我這種瘋狂聽眾的使用狀況,一台iPod其實一天也只花我四十元便能聽到爽。

真的就像前面所說的,只要有音樂,而且是能顯示專輯圖示的音樂,多少錢都值得,將近滿一年的第五代iPod可以說是我最滿意的機種,因為目前也沒有後續機種出現,更加完美的外型讓原本一度質疑直角切面對手感的影響一釋而空,縱使我對影片功能也只是一時興起而已,至少MP3與Podcast的專輯圖示讓我感到很滿足,這樣也夠了。

只剩沒幾天的保固期,看不到第六代的現身,讓我在延長一年保固與購買第5.5代之間猶豫不決,功能加強過的5.5代其實對我來說沒什麼用處,又快到產品更新時期,讓我相當害怕買了5.5代後6代就接著現身…但是只要iPod還是那麼好用的一天,我誓死追隨。

又要購買5.5代?不曉得其實我原本是打算每年三月都要分期買一台新的iPod嗎?我真的是很瘋啊~所以就算不久後推出新款的又怎樣,我每年都會買新的,瞧瞧本部落格的「標題」就曉得我是哪號人物了啊。談完我的iPod情史,其實已經看高不看低的我,還是有稍稍注意過主打低階市場的產品-iPod Shuffle,這台隨身聽的定位還蠻有趣的,它強調自動選曲,所以你「沒有選擇的餘地」,這樣對我來說蠻困擾的,因為我的MP3收集太多了,有些我真的不是很想聽,那這台就不符合我的需求,唯一想買它的原因就是可以當隨身碟這樣,蠻無聊的吧?花相同的錢卻只有一般隨身碟一半的容量,不過,我追求的可是那全白的品味。沒想到我的隨身碟悄悄的被新的iPod shuffle給取代了,價格減半容量增倍,而且更加小巧的iPod Shuffle,但你也曉得,灰色的……四個月過去了,乘著新版iPod nano的彩色攻勢,iPod shuffle終於不再只有灰色,更有新式色彩「橘」。只能說亮眼的顏色永遠對我胃口,昨天也是彩色版iPod shuffle的上市日期,二話不說就買了一台橘色的。

這一次的Shuffle不再是只能隨機選曲了,而是可以由消費者自己選擇是要自動選曲還是手動選曲,有那麼一瞬間,都以為它會取代掉我的第五代iPod呢,畢竟我天天聽的曲子數目不多,而且Shuffle又輕,容量一定夠,又十分顯眼,耳機線有特別修正成較短的長度,只是我還是有收聽Podcast的必要,iPod,主人我是不會這麼輕易拋棄你的,雖然一旁體質超級好的第四代iPod是靜靜的躺在桌上哭泣著…基於非親自體驗與非親自使用過的內容不寫,是本部落格的宗旨之一,iPod nano我就不能多提,但還是趁買進Macbook時順帶買一台第一代iPod nano讓我弟好好騷包一下,至於第二代彩色版的iPod nano,對我來說,這兩代其實沒什麼差別,因為我不在乎重量,那功能上nano只有比較少沒有比較多功能,所以這中間地帶產品或許不太能成為我下手的目標。

看我追求新款iPod產品瘋迷的程度的確是不可理喻,而我覺得這個年代還沒使用過iPod的人可能要檢討了,依稀記得今年初找同學出來吃飯時,他摸到觸控鍵盤還著實吃了一驚呢,而這已經是兩年前就有的科技了,這樣是不行的啊,引領時尚流行的產品不是紅得沒道理的。

拋開你手上那些長相不佳,功能複雜的各式隨身聽,一同來體會iPod不可思議的人性化設計,連Nokia主打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都相形見絀,安裝iTunes並且不要計較多會吃你的記憶體,享受iTunes Store所提供的無限資源,最新西洋歌曲的試聽以及Podcast的免費下載,配合簡易上手的管理功能,生活可以是那麼輕鬆適意,已經夠忙了就別再讓不好用的機器打亂步調了。

蘋果的產品大概是我天天喊薪水少的原因,恨不得每種款式每種顏色買回家放在櫃子上當陳列品呢,當iPod的造型引領風騷時,廠商才致力於外型研發,至今仍然看不到更卓越的產品出現,當iPod以親善的使用者介面廣受好評時,廠商才開始曉得機器是為人而設計,不是隨便做一做就推出來賣的,當iTunes不但管理你的MP3也管理你的iPod,將來它還會管理手機「iPhone」,才曉得軟體搭配硬體,一次到位的全方面整合服務有多重要。

還有一點要提的地方是,音質的問題,許多人聽慣韓系MP3的音質表現時,可能覺得聽起來很不錯,這一點見人見智,我喜歡的是純淨不加渲染的人聲表現,我也不開什麼音場效果與重低音加強之類的,而iPod高中低階產品並不只是功能與價格定位而已,在音質上的表現也隨價格在變,當然,也許是我聽慣了iPod之故而覺得iPod shuffle總有點不足的地方,反正,對我來說戴耳機時多半在外頭吵鬧的環境,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最後套一句「酷男的異想世界」中,室內設計師Thom所說的話,至今我仍難以忘懷:Relax, and enjoy your life.

2007年2月7日

【Mac】個人化圖示設定

這是一張麥金塔電腦剛被消費者帶回家後,打開電腦時桌面的樣子。這是我的桌面,差別在哪裡?

其實Mac是一台充滿美感的電腦,機器外觀設計就相當無話可說,可是「桌面」給消費者的第一眼的印象好像太平凡了一點,系統預設的工作列圖示不能說難看,畢竟它設計得也不差,只是清一色的藍有點了無生氣,很難相信這樣注重視覺效果的公司,卻死也不想去重新設計更漂亮更鮮豔的圖示,也許,是要留給消費者一個自己把玩的空間吧。

買一台Mac而沒去好好地玩玩它是非常可惜的,好比許多人可能只想要店家幫忙灌有的沒有的軟體,這台電腦到你手上時,你根本就不了解它,相對的也容易出問題,然後會開始懷疑這個作業系統穩定性是不是很差,但是只要使者用道出機器本身的狀況時,十個人中有十個都是因為被灌了一堆有些古早年代就沒在更新的軟體之故,貪小失大根本是花錢找罪受,像我這樣直接上官方網站購買,就只有最基本的樣子,然後重頭開始打造一個屬於我專用的電腦,搜集我想要的軟體,再來安裝,出問題我手上至少也有備份的軟體,最多就是將有問題的軟體砍掉再重灌,但大多都能解決得了就是。

有些Windows使用者常會酸Mac使用者的一件事,就是電腦買來後馬上想找圖示來換,但是動機其實很單純啊。

做愛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爽,如果不爽那幹嘛要做?

趕跑那些死腦筋的傢伙,開始改造Mac吧!近九成的圖示都可以隨你喜歡通通改掉,甚至連一般照片都可以拿來當成圖示,這是Windows所提供不了的自由度。在Windows上也可以將某些圖示做變更,只要到資料夾選項裡的檔案類型,看看你的Windows裡到底放了多少程式與不同格式的文件,只要一一的尋找,再替換成你想要的圖案,不過還是有大部份的程式不肯讓你改,而且Windows所使用的圖示解析度很差,資料夾也不能改圖示,玩到最後只是個半吊子而已。

我覺得,更換圖示這種事,心胸一定要放得開,不能受既有印象的束縛,好比原本Mac上的Finder是一張臉,那我就得尋找一樣也是一張臉,長得不太一樣的換上去就好了,不過就我所收集的各樣式Finder圖示:比如一開始我還蠻喜歡最右下角的那個Finder圖示,但是這些圖示原本也是參照系統預設圖示來重新設計,顏色多半還是一樣,這樣你可能只是換了不同的樣子,但最後還是一整排都藍的,當然,自己滿意就好,想要色彩繽紛一點的話,就一定得跳脫「Finder一定要長得像Finder」的刻板印象。

首先就初級的圖示更改法來說明吧。

最近頗負盛名的作業系統虛擬軟體Parallels Desktop在更新過後,只要打開任何的Windows程式,都會有一個icon出現在工作列上,而這個icon是由Paralles Desktop自行拷貝Windows中的圖示,再加上一個無限大的符號而得的,但是對Mac上的工作列來說,最少解析度要128x128才經得起縮放精靈的考驗,而Windows的預設圖示是不堪見人的。只要有圖示,就一定可以改,於是在Spotlight上輸入「Parallels」,進入一個Windows Applications的資料夾,可以找到軟體存放圖示的地方,其中多數的圖示已經被我改掉了,還有一個Powepoint的圖示等待處理。在這之前,我得先找一個擺到工作列上自己看了也會很爽的圖,就以別人自行設計,比原本Office 2004 for Mac中的Powepoint圖示還要好看的版本為例:先對橙色的P按滑鼠右鍵並選擇拷貝,如果已經很熟悉快捷鍵的話,也可以點一下圖示然後按「+c」基本上就是拷貝專用的快捷鍵,而「+v」則是貼上專用的快捷鍵,蘋果鍵是空白鍵兩旁的鍵,又稱Command鍵。

拷貝完後回到Windows Application這個資料夾,先對著欲更改的Powerpoint圖示按下滑鼠右鍵並選簡介,或者對著圖示按「+i」可以直接打開簡介。簡介裡寫些什麼不是今天的重點,而是上半部那個含有圖示的部份,其實許多圖示的更改,就是純粹的對這裡動手腳而已,這時只要用滑鼠點一下簡介中Powerpoint的圖示,圖示外圍會呈現淡淡的藍色光圈,在藍色光圈出現的狀態下,按下「+v」,新的圖示就會自動替換上去。就是這麼簡單。這樣不是很美觀大方嗎?真搞不懂Windows的工程師是不曉得感性兩個字怎麼寫嗎?設計一個奇怪的方格再塞一個像圖表一樣的東西就交差了。

如果不喜歡新的圖示而要還原成原本的圖示也很簡單,就是在藍色光圈出現的狀態下,按一下delete鈕,就可以還原成原本的圖示,這樣能不歌頌一下程設人員嗎?為何會這麼貼心?

然而有些圖示就不能這樣改,好比長年都窩在桌面右上角的那顆硬碟,不曉得為何系統預設圖示不是藍就是灰,了無生氣啊,把它改得有特色點吧。像這種無法自由更改的圖示,就必須使用付費軟體「Candybar」來處理。這軟體只能把圖示「拖」進去,不能拷貝蓋上去,按下Apply即可更改,基本上在試用期內改一改幾個常見的就OK了,也不見得一定要付費,比較有問題的是這軟體常常沒辦法把那些變更過的圖示馬上轉換成功,通常得重開機過才會看見更改後的效果。

以下是icons倉儲好站:

http://interfacelift.com/icons-mac/
能把這裡的抓完也算了不起了,站上還有提供各種解析度的桌布,拍攝水準也相當高。

http://www.fasticon.com/downloads.html
http://www.pixelgirlpresents.com/icons.php
有些icon可能上面的大站也有順帶上傳,別下載到重覆的就是,不然最後會整理到瘋掉吧。

一直到現在還沒整理完的人~筆~

2007年2月5日

【TV Series】酷男的異想世界

在這國家級研究機構待了三年了,南港這個地方果然是作研究的好環境,因為旁邊什麼都沒有,蓋在綠島豈不是更好? 這裡嫌歸嫌,至少有各個年齡層的人員在流動著,從碩班畢業後,一直在渴望著某天有個特殊才能的人才出現,好好讓我偷學一番。

然而公館看似繽紛繁榮,但是待在公館某棟小建築裡作研究旁邊卻清一票是學生,讓人感到生活圈十分狹隘,大概待了一個月我就想逃跑了,當年我懷抱著有如棄子一般的心情去國家研究機構,最後我很慶幸沒待在學校,或許是負面情緒的成長讓我做好了入社會工作的心理準備了,等不及擺脫那些需要回到學校的日子,一腳踏入校區臉上都不免有嫌惡之情。

但是不論是哪個環境,日復一日的工作型態終究會像活死人一般,抖著雙腳緩緩前進只求張盆血口能咬到一口人肉,早就忘了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當然這只是開玩笑,日子要過真的很快,從前年暑假噴灑重金宴請四方好友到現在莫明奇妙的都快兩年,去年前半年是白天工作直到晚上10點,每天都在尋找最佳效率配置,讓整個進度除了要快還得再快,從不唸期刊也不唸書,就只有工作,去年後半年則是睡醒後吃早餐看電視打電動,快考試時前一個星期就整天坐在書桌前,不斷的向神禱告這100頁讓我快點讀完它吧。

多數羨慕學生生活的人,莫過於懷念日日歡樂的時光,是很快樂沒錯啊,但我都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該努力,現在所下的功夫,都像是在替法老王蓋金字塔,永遠輪不到你來安息,有人會說,現在的努力是為了那一張證書,如果你曉得自己目前所有的工作都像在打零工時,你不會覺得那是寫一本論文會用到的內容,更別說做一做然後沒用處了。

我看過一部「1997勢不兩立」(The Edge)中,由安東尼霍普金斯所飾演一位富豪,憑著學識淵博與環境事物的細膩觀察,成功的在荒郊野外活了下來,那時開始覺得,在心跳還沒停的日子裡,最有意義的事,應該是學習不論是當下還是未來都會有用處的知識,而不該拿來學些只能打嘴砲的學問。

而當別人覺得日文中的外來語很難時,我早就抓出片假名發音規則,再配合著英文發音概念便能輕鬆看懂;

學生報告都還在撒尿蝦與牛丸摻在一起當撒尿牛丸時,我憑著美術與顏色調配的微薄天份,致力於模仿大師作品想創造出一份極簡風格商業簡報;

許多人還在看鍵盤找注音打字時,我私下鴨子划水划到嘸蝦米輸入法每分鐘可達76個字的功力;

玩家能打電動打到卡關上網求救時,我已經開始一邊玩遊戲一邊整理資料還能一邊上網回答問題了;

畢業生要寫畢業論文卻搞不懂自己所做的成果要怎麼化為文字以及編排起承轉合時,平時都在BBS洋洋灑灑寫上數千字的電影或日常生活心得的我,配合著快打的功力,寫論文,收實驗數據與唸書三者並行,還是擠掉了25個人而考上台大博士班。

有人能把Budget聽成Project時,我看電影都不用字幕了;

別人看美國地區只有英文字幕的DVD時,上網伸手討著要中文字幕的文件,我早開始著手四部1100多句對白的電影字幕英翻中;

看人兩年半只能做320個化學反應時,我九個月所做的份量不多不少也僅是小小超過而已。

不過這些說穿了還是不怎麼「有趣」的事,直到兩年前,旅遊探險頻道播出真實情境秀「酷男的異想世界」,五位同志以造型、飲食、服裝、裝潢與文化素養來重新塑造一個幾近無可救藥的居家男人,帶出了一個我從未想過要去接觸的議題-生活品味。
女性朋友可能比較不排斥男同志,但是許多自以為「陽剛」的男人,卻總是帶有不屑的眼光去看這個節目,然而節目還是要有點效果,這五個人老是瘋瘋顛顛的到別人家裡搞破壞,十足的美式幽默以及相當多引經據典的實例與充滿暗喻的對話風格,偶爾會稍微娘一點,或者挑逗戲弄一下本集的異男,節目的動機也莫過於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讓這些男人檢討一下怎麼讓自己看來更體面,更體貼,除了一些本身比較無趣的苦主玩不起來外,而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做到五個人幫你打造出來的生活環境,可是節目有時候還是挺歡樂有趣的,當然前提是你要真的懂什麼是美式幽默,台灣人普遍幽默感不太行…

不論是在節目裡所看到那些等待改造的異男們,或是身邊這群高級研究人員們,再看看自己家中那個把小孩養大後好像就失去生活意義的父親,人只要活的太平凡規律,很多事也能當成理所當然的將就下去,像大學那四年我就過得與許多人不太一樣,我都只做些在家裡就能做的事,學些在家裡就能自習的東西,現在我也可以把唸書的部份解決後,每天工作到晚上10點,到家11點,2點睡覺,隔天再反覆相同的模式,一週七天,一年365天,沈浸在進度不斷累積的小小成就感中,最後獲得什麼?又要說是一張證書嗎?

下班的時間在人來人往的路上,瞧那些高階研究人員,總是身穿藍襯衫或格子衫,用大腰圍撐著一條米色或暗色的西裝褲,時而披上詭異內紅外藍的大外套,頂上無毛比率亦甚高,我想,肩負全人類幸福的學術研究領域,還是留給他們去享用吧…這裡不少人需要Carson來打點一下,不管什麼身材的人他都能幫你配上體面一點的服裝,也不全然都是採用高價的單品。

有次跟我老爸說他可以考慮買件粉紅色的襯衫來穿,這樣比較有都會時尚(Metrosexual)的男人味,但其實我自己也沒嘗試過粉紅色就是,大概除了那次之後就不懂得要自己去買衣服,一直尋找把他拉出去改造一番的機會已經等很久了,另外我覺得一個男人窩在家裡最後會變成這樣的德性,多半是另一半過於妥協的結果,女人會懂得愛美,男人則是基因遺傳下來永遠一付死樣子,正所謂每個男孩成長過程中學習的對象會以自己的父親為榜樣,別讓你的孩子為你感到悲哀,當然我是比較不孝一點才會這樣說~

說真的,我還蠻喜歡西方簡單的穿著風格,台灣這裡受日本影響蠻大的,混搭風格都得穿上好幾件,不過那只有瘦弱一點的人穿起來比較不會那麼瞞酣,而且夏天也未免太熱了一點,當然我也曉得身材好穿什麼都好,可是「肌纖維硬是比人長個幾公分」,身材要好相對非常累啊,不是嗎?

當然除了穿著外,還有許多方向值得致力改善的,一個小小的變化就是好的開始。

【Movie】穿Prada的惡魔

老實說電影上映到現在也是發售DVD的時候了,曾經向許多人推薦過這部影片,並不是單純去欣賞美女與時裝秀而已,只是其中蘊含的理念若是說穿了便像老生常談,不過看見很多人大致批評的方向可能就是沒啥內涵,我是蠻替這部電影打抱不平的,而看電影這種事對每個人來說本來就有不同的想法與出發點,「穿Prada的惡魔」這部片就像老兵看二戰影片會痛哭流涕,只有體驗過那種生活的人才會被挑起內心深處的傷痛。

Before and After
一開始聊點輕鬆的,原本安海瑟威在劇中只是個想當報社記者的大學畢業生,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時尚雜誌「Runway」主編梅麗史翠普的號召力之故,前來應徵助理混個名堂,在時尚界工作卻穿得跟土包子一樣,每個人都講求最佳效率的工作方式卻只有自己沒進入狀況,頗有現下社會新鮮人「我只是來交朋友」的處世哲學。

回想前幾年還是菜鳥的時候,有一次管柱層析失敗被老闆刮了一頓,他那個調調像唸唸經罷了,比不過梅姨一句「妳不懂時尚,穿著又沒品味」要來得刺耳,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電影中扮醜扮拙的安海瑟威,再度演出外表與心智同步進化的戲碼,看樣子的確是只有懶女人而沒有醜女人吧?為了不認輸所以選擇改變自己,這點真有天蠍人的特質,而我也的確沒再給我前老闆機會刮我,因為我換老闆了,當然這只是個巧合。

就我這思想單純的人來說,做什麼工作本該就要有那個樣子,其實每個環境中都會有某些傑出特質的人存在,看看他們再瞧瞧自己,我到底還欠缺什麼?以前學長教過我一個化學反應做完後,可以馬上把這些沾到化學溶劑與化合物的用具與瓶子用丙酮洗一洗,馬上烘乾就很乾淨了,會比你放在那裡堆上一個星期再洗要省時省力,當時我並不以為意,直到再度重回中研院做研究時,那時我覺得我已經是這個領域的老鳥了,應該要拿出真本事,於是我決定不只要更拼更認真也要把效率發揮至極點,所以我才想到要去試學長所教的方法,的確真的有它的道理在而且實用。

每個人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都是透過觀察與學習來培養自己的工作技巧與經驗,自己應該都知道要怎麼做才會是最好的,就像安海瑟威在劇中覺醒成熟女後,老闆要她去找未上市的哈利波特第七集的書,看起來頗為荒謬的劇情,但是就撇除這點來看它值得學習的重點在哪,由於這本書是老闆的兩個小孩要看的,除了要弄得到書之外,還要有兩本書才行,而找得到的原稿只有一份,要印幾份才對?

答案是三份,因為其中一份要讓老闆看到才能交差,其餘兩本既然都知道是小孩要看的,那應該早就送去給他們再回來報告,這樣就功成圓滿。

就是因為在注重效率的工作環境裡,四周看得到的都是分秒必爭的同事,要了解人家是怎麼做好份內之事,其實裡面可能有許多待修正的空間,可能一件事這樣做就很不錯了,但我有別的想法可以讓一件事做得更好,就像我覺得自己夠年輕,敢拼不怕累,做事又快又好,同輩之中比速度比效率比手腳誰都贏不了我,而我也只是從學長姐們身上各自具備的特質中,加以學習消化而來的,我也會對學弟們說,我們現在做事的方式都是學來的,能讓你做得更好為何不學?不過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更優秀,但其實不然。

不要怕老闆就像「星際大爭霸」中一位泰上校所說的,「如果屬下不恨我,那我就不是好長官」,那我是想說,要當個人上人,是不是就要當得混蛋一點?

在穿Prada的惡魔劇中,雖然安海瑟威最後已經是個頂天立地的得力助手了,但是這個工作佔用了她所有的時間,沒有休閒也失去了朋友,只剩光鮮亮麗的衣服與看似世人傾羨的時尚圈生活,而梅麗史翠普一句「誰不想追求這樣的生活?」有如當頭棒喝,原本梅姨在劇中的主編角色也是沙場老將,大風大浪都能安然度過,什麼場面應付不了?就是留不住一個男人的心,而安海瑟威則選擇了離職而去當報社記者,算是十分寓言故事型的結局,這也不完全是在宣揚世人不該崇尚如廝紙醉金迷的靡爛社交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當個惡魔再來檢視我是不是要這樣活下去,而不是看到惡魔的生活這麼悲哀就因噎廢食。

駭客任務第二集中祭師所說的,「你並不是來問有什麼選擇,而是你已經做了選擇」,每個人都得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出自己的定位,我也曉得我對學術界沒什麼興趣,這與一開始就覺得這個環境很無聊還是硬來上工是不一樣的,完全是處於因為了解而想追求更不一樣的生活,好像很多人看到我都會覺得我應該要走學術路線,可惜這個圈子真的蠻枯燥無味的,外面的世界還有許多有趣的事等待發掘啊,何況在相同環境一直待到老並不是我的風格,現在我常會喊說學不到東西,並不是指學術知識上,而是這裡的人身上沒有許多能幫助我把某些事做得更好的特質。

不過這可不是拿來當冠冕堂皇的藉口用的,有些我所認識的朋友們,出社會後工作換過來換過去的,沒說工作不能換啊,只是留下來的人是怎麼撐下去的,至少帶點回憶與經驗隨你離開,日後好好思考其中有什麼值得效仿與省思之處才是。

2007年2月4日

【TV Series】星際大爭霸

原文是Battlestar Galactica,一艘Battlestar級的戰艦叫做Galactica,中譯是蠻怪的,畢竟並不真的是一場星際大戰,就像星艦迷航記一直都沒有迷航是一樣的,就簡稱它為BSG吧,這一部影集與星艦迷航記系列中的第四部重返地球(Voyager)有個目的是一樣的,都在尋找前往地球的路,只是出發點不太一樣,由於維基百科已經有資料可以看,就不提太多陳年舊事,這算是一部老影集的重拍版,那除了演員全數換過,有些基本設定改變外,戰艦與戰機的長相都保有80年代原始設計的風味。

這群生活在宇宙某個角落的人類們,總共有十二個殖民地在十二個不同的星球上,並以希臘神話的黃道十二宮來命名,這個世界的人們已經發展到可以進行太空旅行,也有「空間跳躍」的技術,同時創造了一種原本是要為人類服務的機器人-賽隆人(Cylon),可是賽隆人有了自我意識後便想毀滅人類,則通通被趕到另一個行星上,雙方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直到賽隆人發明了長相與生理構造都與人類完全相同的品種如No.6,這位賽隆人真是HOT到不行,每集都會穿很露的衣服上場。

Number Six-可不可以乾脆別穿衣服?
蓋斯巴塔
原本人類是由一位叫蓋斯巴塔的天才博士創造了賽隆人無法透過電腦科技入侵的國防系統,卻因為搭上No.6而讓賽隆人逐漸滲透每個行星,引發核彈攻擊,一瞬間消滅掉9成以上的人類,雖然博士逃出生天,但是No.6卻一直存在於他的腦中,常常旁若無人般的與不存在實質形體的No.6對話,這傢伙也真有天才應具備的特質,常常可以對著「空氣」辦那檔子事…意淫的功力甚高…

新任總統-蘿拉羅斯林
由於政府官員們都死光了,便由當下最大職位的教育部長蘿拉羅斯林宣誓就職,而她因為乳癌末期只是一心遵從聖經上的指示,想帶領剩下4萬多名人類投奔一個傳說中很久以前便分散出去的第十三個人類殖民地,地球,地球一詞只有史書上的記戴,卻沒人知道怎麼去,而乳癌治不了這點,就顯示BSG這個世界除了太空科技較發達外,其餘科技與我們現實生活沒啥兩樣。

威廉阿達瑪
威廉阿達瑪是銀河號(Galactica)的指揮官,一台要成為博物館的老式戰艦,上面還有老式戰機,由於國防系統被賽隆人滲透後,新式戰機的系統也連帶被滲透,導致人類聯軍兵敗如山倒,由於銀河號是戰爭時期為防賽隆人入侵系統之故,採用的都是老式的儀器諸如還在使用有電話線的電話,一般雷達掃瞄系統,並沒有像星艦迷航記還能「On Screen」直接目視呢,那老式戰機也倖免於難並與銀河號擔起保護民航艦與所有僅存人類的重責,可是我們曉得軍人總是給人一種大老粗的印象,一心只想反攻賽隆人的阿達瑪指揮官與一心只想帶領人民遠走高飛的現任總統羅斯林,中間免不了有許多衝突,兩人時而對立時而產生共識。

這部影集與許多影集的格局不太類似,通常影集除了每季有一條主線要跑外,每一集的劇情都是個40分鐘的獨立小故事,只有某些發生的事比如人際關係的變化會被繼承到下一集,而BSG第一季Pilot(第一季第一集稱Pilot)就表現了它的獨特性,足足演上了三個小時,一般Pilot通常都只演上兩個小時來吸引觀眾持續收看,那除了Pilot外的集數,劇情也不如其他影集總是乾淨利落的在40分鐘內收掉一個故事,而是常有觀眾最討厭的「To be continued.」字樣,不過看DVD的話「下集待續」只是隔個幾秒而不是隔了一個星期。

整個BSG所發生的事其實也只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從選舉與政治鬥爭到解決民生需求的議題都有探討,但處於戒嚴時期之故所以故事都蠻黑暗的,賽隆人並沒有對這四萬多名人類趕盡殺絕,而人型賽隆人被創造出來的目的其實也只是用來研究所有的人類行為,常常會重覆派一些老面孔來串場,這些賽隆人一被抓到可想而知的會受盡各式的折磨與逼供,最後一定得銷毀,似乎用來影射人類對生命的不尊重,有些死相還蠻難看的。

另外就像我們這個世界裡,某些手法激進的國家領袖對當地人民來說可能是個英雄,可是對美國來說卻是與之不願妥協的恐怖份子,這樣的議題也被帶入BSG的世界中。

在第一季即將結束前,這群戰艦與民航艦所組成的艦隊找到了一顆適合人居住的行星,根據史實記載才曉得這裡原來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並不是地球,如果聖經上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那麼地球也可能真的存在,照聖經上所寫的,必須要回殖民地博物館尋找「阿波羅之箭」才能得到前往地球的路線指引,而羅斯林總統則是選擇去相信這個傳說,對阿達瑪指揮官而言,這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羅斯林其實也並不是真正的總統,對常在衝鋒陷陣的軍人來說只是個搞不清楚狀況的老師罷了,不過本來一個政府的運作就會有許多分歧的意見在相制衡著,對於這些長官們的下屬與平民百姓來說,擁抱希望還是面對現實,選哪邊站對自己的命運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不過還是只有一個不變的道理,那就是沒去試就不會知道可不可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劇組要把地球設定成與我們存在的世界是相符合的話,那這群太空旅客有些人原本是期望地球人會有足夠的武力讓他們反擊賽隆人,最後可能會失望了。目前美國上映第三季中,台灣在Cinemax有播到第二季,可是不曉得有沒有重播的時段,查不到,僅知百視達有第一季DVD提供出租,不過可惜的是這不是華納發行的影集,想必上市的速度會慢很多,這影集本質也不重戰爭,也不重特效,那當然的CG動畫也非常少,劇情主打較高年齡層的收視群,非常著重人性探討,宗教意味頗濃厚,No.6與蓋斯巴塔動不動就神來神去的,而在這過程中人類也得知賽隆人長得像普通人,有些人本身並不曉得自己是賽隆人,就這點設定來看,或許將來的劇情發展會有更多令人意外的可能性,在此就期待他們能飛個七年便抵達地球,我們可是隨時都在等外星訪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