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在股市中淘金,最重要的應該是「體會」出市場未來的走勢,其次才是財報分析,朋友的財報分析能力不錯,他往往能買到可以大賺的股票,但要曉得,整個市場都在多頭走勢中時,當然怎麼買都賺的贏面偏大,很多好股票在市場走勢偏空時,就是不會漲,真要是看好一檔股票,又能判斷這個市場還不是大空頭,然後再趁低檔時期進去撿,增加成功大賺的機率,豈不是更好?
要建立盤感,先了解指數的構成。
加權股價指數是由權值股與中小型股的股價與成交量,透過一條公式建立出來的,指數就像是一個人的外表,權值股是內臟器官,中小型股是血醣、血壓與血脂等小細節,盤感其實就是由外而內的「觀察」與「記錄」。
一個人的外表可能看起來很健康,但只要做個健檢,就會找到腫瘤或者偏高的數值,表示這個人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危機在不久的將來會發生。對於我們來說,平時不應該執著在自己所買的股票股價上面,而是多花時間去看去思考指數的「運動情形」以及權值股和中小型股的「運動情形」,這裡的運動,就是講成交量與成交價的變化。
有句名言是「大盤不會馬上說真話」,好比2012~2015年的台灣股市就是如此,由於指數被台積電、大立光及一眾蘋果概念股給撐住,但底下中小型股死光光,後來經濟數值劣化一波一波傳來,接續相當驚人的3000點跌幅,經濟數據是落後指標,財報也是落後指標,當你知道經濟與公司經營狀況出問題時,多半也被慘慘套牢。不過在價量變化的過程中,在觀微知著的情形下,你曉得市場不對勁了,只是不曉得什麼時候會出事,而很多事,我們散戶是不會知道的,但是法人與大戶知道,他們不可能不著痕跡地慢慢出貨與吃貨,成交量與成交價的變化是很明顯的,尤其是他們要大開殺戒或者炒作行情,所以我們不需要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只要知道當下該怎麼做。
觀察股市時,常見的股市循環中,比較好的股票會先留著,比較差的股票會先拿出來清算,這點要先知道,可以預測空頭走勢的到來。
2015年8月24日的指數走勢,拿來跟聯發科、大立光、可成與鴻海相較,有沒有看出有趣的現象?大立光與可成的強勢,於2015年8月24日時,指數已經從10014跌到7203點時,幾乎沒有太大幅度的影響,但是對於聯發科來說,就像是一場破底再破底的災難。早期觀察,會發現比鴻海與聯發科要慘的個股更多,整個股市的內在環境已經開始向偏空的方向前進。
績優股通常是在整體市場融資多殺多之後,於底部一段指數上下震盪期間才會被清算,清算完後,開始偏多的性質變高,不相信的話可以在下一次的大跌中觀察是否有類似的跡象。
所以說,我們平時要多看強勢股與領頭羊的動態,同時也要綜觀中小型股與弱勢股的動態,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先預做準備。
另外想法與做法不見得要一致,看錯了就要做對,善設停損停利點是很重要的,就像我前一篇文章所貼的鴻海操作,在當時其實並沒有太多跡象顯示後來外資會大砍800點,大立光、可成與聯發科走軟,紡織股如儒鴻等尚未修正的個股似乎開始出現了跌破的動作,指數與台積電則撐在高點,甚至有向上再突破的感覺。
股市並不可怕,可怕的在於無知或者過度自信,做實驗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有時局勢的發展就如我的座右銘:「要賺到機會,先有正確的態度,把事情做對了,運氣才會來」,玩投機遊戲,運氣成份一定有,像我怎麼可能料到外資要炒作千點行情,事前跑進去買一張聯發科?我純粹知道一點,當績優股如大立光與可成在1月初時被砍到出量,就有可能是空頭走勢告終了。我也不可能料到5月23日會有一波200點的大漲,我只是憑著市場融資餘額處於低檔,浮動籌碼清洗過一遍後,短期內再探底可能性大減這樣的想法,又進去撿了第二張聯發科,在當時也只有大立光與漢微科等高價股已站穩季線之上,能夠用來判斷市場偏多的走勢並不是非常的充份,就不用說蠻多人一直看壞後勢發展下探7000這樣的說法,也許所有人都看壞時,就該跟他們對做,也是很有效的判斷依據。
當然我要檢討的是,要撿還是撿強勢股,不要再撿弱勢股,強勢股反彈力道比弱勢股要強得多,強勢股不見得日後會一再強勢,反彈期是搶反彈,搶反彈要記得賣,不是多頭行情,不該續抱。
弱勢股會告訴你後面發生什麼事,強勢股也會告訴你後面發生什麼事,成交量會告訴你後面發生什麼事,成交價也會告訴你後面發生什麼事,這就是我平時建立盤感用的工具,所以我不會去看技術指標,也不會去做背口訣這樣的事。
近期價量變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宏達電,短期內飆漲,又出現一根帶量長黑,這種動作出現後是絕對要脫手不能趁回檔時去撿,當時有很多人就催眠自己VR商機無限,在這段期間內套得死去活來,每天上討論區取暖找安慰,現在宏達電開始強力反彈,會不會讓這些人賺錢我不曉得,我只曉得做多不要買在奇怪的時候,抱得十分痛苦沒意義,那必定是選錯時機點。
結論,觀察是人類自古以來最強大的能力,以前的人可以憑觀察訂出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地球繞著太陽轉,航海可靠星象圖等的,看似毫無邏輯的事,其實存在著邏輯。
我現在只待做出更漂亮的成績,來說服更多人,這一切並不只是事後諸葛,在當下我的確是這麼想也這麼做,不過很多人就是希望別人可以帶著他們賺錢才會信,但是任何一個人,把賺錢看得比做對一件事更重要時,通常是賺不到什麼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