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

我的第二篇專利

第一篇專利先前提過,主要是做出C34這個化合物,與C30相較只差一個氧原子,但動物實驗的活性結果差很多,2008年申請專利,2011年通過。跟另一位老師合作,C34被用來當作搭配疫苗的佐劑,可以誘發長效性抗體IgG,這個疫苗在2009年申請為另一篇專利,然後我們合作的成果就授權給浩鼎,他們的產品代號為OBI-833/834,834指的就是C34
浩鼎在2015年聲名大噪,不過他們當時並不是將我們的疫苗送進臨床實驗,大多數投資人在期待的其實是OBI-833/834的結果,但是OBI-822/821推進臨床二期就已經炒熱話題,OBI-833/834可能已經進入臨床一期,離二期的報告出爐還很久。

總之,第一篇專利在授權時有很多問題,2009年我取得13萬的前期授權金,再3年專利過期,至今沒拿到更多授權金與里程金,新藥從開發到臨床實驗要做很久,如果成功上市,就是暴富,如果失敗,就是什麼都沒有,等待成功或失敗揭曉的這段時間,連好日子都沒得過,真的會讓人很難活下去
第一篇專利講得太多,來講第二篇專利

二篇專利是2014年申請,2017年通過,做出第二代佐劑為C34-Glc,它與C34的差異點如圖,就只是一個氫氧原子的位向不同。
由於藥物實驗的過程,是老鼠細胞實驗→老鼠活體實驗→人類細胞實驗,要進入人類活體實驗就不是我們能做的,會授權給業界去進行。

C34老鼠細胞實驗與老鼠活體實驗的結果,優於7DW8-5,在我之前做這個研究題目的Douglass Wu博士,於美國實驗室開發出來,當然,我做出C34把他的7DW8-5幹掉了,只要這樣解釋就好。

C34-Glc人類細胞實驗上的結果,略優C34,在老鼠活體實驗上,略遜C34,雖然人類細胞實驗的環境變數不如活體,可靠性不充份,但其實存在一個機率,也就是適用於人體疫苗的佐劑,C34-Glc可能會比C34更好,一間公司要如何評估它值不值得進臨床實驗也是一個難題,因為要找比老鼠更可靠的活體進行實驗。

二篇專利已經授權給另一家公司,原本我的2篇專利應可授權給3家公司,但當時負責專利授權的單位沒把事情做好,變成只授權給2家公司,權益有被侵蝕到一些,不過二篇專利帶來的報酬,目前看起來將會比13萬授權金多很多,半年內或許會拿到,前後等了快2年真的很受不了。

當初如果我像其他學生一樣,畢業就想拿學歷換薪水,我今天就沒這個機會,從2005年做到2016年,從2009年等到2018年,到底報酬率對得起長達13年的經營與等待嗎?

可能過去13年我領的薪水比別人少,我覺得從高等教育中學到挑題目長期經營的精神,讓我將這份態度轉移到股市中,未來13年,我會靠財務智商賺到別人不敢奢望的財富,其實非常值得,並沒有說成功經驗只適用於一個領域,做研究的態度,是任何領域都可以複製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