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財報很依賴的投資人,在這半年來應該會非常頭痛,因為月營收不斷創新高的公司,股價反而是不斷創新低。
在股市中有句話是:「股價反映3個月後的未來」,從上銀的例子來看,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它在4月份的時候出現了一波噴發,5月6月7月的營收確實持續創新高,但是8月開始會不會持續下滑?還要再過2個月才能確定9月與10月營收下滑趨勢成立,如果衰退,這樣代表有人真的比我們早知道公司內部的狀況。
不過上銀的股價打從5月就開始崩盤了,在資訊不對等的情形下,要如何保護自己?
以上銀來說,它是屬於長線上漲的股票,月線與季線的間隔始終沒有拉得太開,長線上漲只為噴,一旦月線與季線間隔違背了長線上漲時的「股性」,大致上就是市場出貨的時機,有時噴出可以噴得很誇張,就像被動元件,有時卻噴一點點也崩了,就像合晶。
在股市中又有另一句話是:「財報是落後指標」,財報都是公佈上個月或上一季,甚至前半年或過去一年,就跟總體經濟數據一樣,公佈的時間都有太晚的問題,不過以月營收來說,算是最為即時的數據,為何有時候從月營收表現選股,績效很好,有時又不靈?
這取決於市場目前心理狀態,市場的心理狀態會透過技術線圖去呈現,我們經歷過過去一年月線沒有支撐的行情,像2017年2月至8月,是一段月線有支撐的行情,只要月線與季線可以交互助攻,保持長線上漲,這個就是買方氣盛的階段,此時月營收很有催化作用。
當月線失去支撐後,就是賣方氣盛的階段,市場開始傾向獲利了結,波動幅度加大,資金僅會集中在少數仍具營收爆發力的股票上,其餘個股都陷入長線下跌的階段,選股變得相對較難,若是買自己喜歡的股票,時常是賠錢或套牢居多。
也因為了解市場的結構與現實,才會開發方法讓我更能跟上市場的想法,但是今年只剩下3個月的時間,大概也沒什麼機會可以證明方法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