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股應該是每個散戶心中最大的難題,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沒有法人大戶與外資的財報資訊,或者沒有明牌就在股市裡賺不了錢,不過外資投信與自營商在默默吃貨的同時,也是要刻意做出讓大家注意到的行情,才能釣魚上鈎,我們能做的就是搭個便車然後記得賣就好了。
對我來說,我個人是不看財報的,財報是落後指標,雖然公司的經營狀況不是直上直下,而是延續性的變化,所以過去一季以及上個月的財報,的確有可能套用在未來三個月的財報與股價行情上,但是相信財報也不能落入執著。
好比2009年10月,太陽能的昱晶自60元左右開始狂飆,當時前一季的EPS是3元,股價相對受委屈,我在均價70元左右追了兩張,在90多元全賣出,昱晶的股價最高也只在100元就上不去了,明顯有問題。隨後,2010年時,昱晶連三季財報都是3元,股價回跌到70元,反彈至100元左右,我看到討論區有人在說,這樣的EPS表現相比這樣的股價,昱晶是一檔好股票,該撿該抱,結果,昱晶自100元高點後一路跌到今天,太執著過去的財報數據會自掘墳墓。
而我選股的方式是透過股市行為學,很多事我們不知道,但股價波動會有暗示效果,進去試單,預先想好進退策略保護自己即可。昱晶如果真的是一檔被低估的股票,股價不可能一直停在100元,會停在那裡就是有人知道我們所不曉得的事,他們在出貨不追價,我自然也該見好就收,不相信財報,只憑藉股市行為學的判斷,在這麼多年過後,看起來仍舊是十分正確的。
所以我的心思會先放在市場趨勢的觀察上面,看清楚時機適不適合我,最好的時機如同上一篇所講的,融資多殺多與績優股被清算後,在市場出量上攻時,再從奇摩股市上市成交值排行榜中,找出資金交易最為熱烈的一檔股票來買。
當多頭確立無誤,不需要在乎市場有沒有放量,資金集中的標的往往就有可能是好標的。
我曉得我撿了聯發科是很失敗的例子,但那是我在測試績優股殺出量時,進場承接風險最小的理論是否正確,我也沒料到兩個星期後市場就開始反攻。
從上面對照圖中可看出,指數出量上攻再進去挑資金集中的標的,其實多半不會錯,雖然大立光領先大盤起漲三天,等1月29日再進去撿時已經沒多少可賺,多的是時間認錯,至少可以先把錢拿回來,當然就不用說三個月後還是賺錢,撿強勢股的好處就在這裡,至少不是撿到儒鴻與聚陽。
我在健身房認識的朋友,有位專職做股票的散戶,當時他就是在2月多以190多元的價位撿了聚陽,剛好撿到不漲反跌的個股,我隨便撿一張聯發科,賺的都比他還多,帳面上啦,因為我沒賣啊。(笑)
那像5月23日那天200點的起漲長紅棒,可成也是相當醒目的標的,帶量漲停,過沒幾天發現漲不動,200點看似漲很大,這段期間卻是一直個股輪動中,主流族群是生技,電子追價力道不足,金融也是小小漲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我也不確定,我把聯發科賣掉後至今還沒進場,也是在找時機,不過聯發科今天有漲到225元的波段高點,我就少賺26000元,我反而比較後悔沒撿可成,同樣價位撿可成(210元/200.5元)的話,前波反彈帳面80000元,這波反彈帳面50000元,選錯股才真的可惜。
另外上櫃成交值排行榜也值得看,在我的印象中,每當股市要走初升段時,投信都很喜歡炒作上櫃中小型股,就會注意到生技族群在同步上漲的景象。
市場帶量上攻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凡指數在低檔時,有這種訊號出現,進去撿的勝率相當高,而多頭股市確立後,市場總是漲漲回回,也很少會出現明顯的放量,這時要看有沒有什麼特定族群或個股在大漲的,再考慮試單測水溫,不過一邊找標的,也要一邊觀察領頭羊與弱勢股的走勢,免得市場漲勢到了盡頭卻沒有警覺性,試單賠錢的機率大增。
多頭股市中,整體市場在高檔出現放量大漲的情形,那就不是追價的訊號,有可能是空單認錯回補,外加散戶盲目追價,就像2015年4月27日,在10000點左右放量到1600億,已經是減碼的訊號而不是進場的訊號。
不過這個回合我太注意上市動態,卻忘了去看上櫃動態,總之,我有很多印象還尚在整合中,有時是透過寫心得時才會回想起什麼時候該怎麼做,以及什麼時候該注意什麼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