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

【Chat】Self-Efficacy

「剛出社會之際並沒有馬上功成名就的話,那你待的是一間還不錯的公司」。

最近在對岸網站逛到這樣一篇華爾街日報的翻譯文章,但我想並沒有幾個人願意看完英文版,所以我就聊聊大概寫了什麼,第一段先提到的是許多遭到數次拒絕的名人們,好比J. K. 羅琳要推出哈利波特時,被12間出版社給拒絕過,福茂唱片(Decca Records)也曾因為不喜歡披頭四的聲音而回絕簽約,但這些人最後都大紅大紫,這篇文章就是在探討怎樣的人才具備成功的條件。

它提到了Self-Efficacy這個名詞,中譯是「自我勝任感」,在中山大學企管系黃賀副教授所寫的這篇文章中提到,有一類人是靠自我勝任感去訂定較高的目標、做事主動且學習速度快,他們相信持續的努力將會帶來豐碩的成果,而且這份決心有時是個性天生樂觀的關係,是一種生命的韌性,即便是小孩子也可以在這樣的意識下擺脫貧窮、悲慘以及被辱罵的過去。

這些人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不會搞得自己失意落魄,這當然就是老生常談了。

文章中又提到,Self-Efficacy可以透過挑戰一項任務或者模仿一位成功人士的行為來加強學習效果,然而就像台灣電視節目上,國語很溜的耶魯高材生Jeff曾說,每天唸英文一個小時,持續21天,它就會變成你的習慣,事實上任何事都是採用相同的作法來讓自己上癮,所以怎麼讓Self-Efficacy成為癮頭,便是後天學習的重點了。

嗯…看完後有種很爽的感覺,彷彿我一直是朝著這樣的方向在努力,因為我整天只會罵教授淤腐死腦筋,完全無視他們講啥,只想模仿Steve Jobs的風格;同時我的工作也從不需要有老闆釘,就很懂得自找苦吃與自我成長;過去不愉快的求學經驗,也變成成就每件事的動機。

然而就像我常提,但只對我本人才會有意義的幾個座右銘:「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碩士學歷要足以幹掉博士」,自此我真的不曉得還有啥事辦不到的,因為我根本不會去想「我辦不辦得到」,我只會想說「怎樣辦到」。

上星期六晚上不少投入業界的學長們聊起工作,比起薪水,算是蠻有趣的話題,有個台大博士在內湖科技園區月薪七萬多,一個師大博士在台中月薪五萬多,表面上看起來薪水多寡很重要,但背後的事實是,根本沒那麼多需要博士的職缺,然而隔天台大博士那位學長是有特別打電話來敘舊,說道真的投入業界的話,還是盡早。

就我那天真的個性來說,當初唸博士根本不是為了學歷,而是為了看自己能否突破瓶頸,讓那些曾教我不少東西的學長姐們,足以認同我的技術與思考方式即可,因為能到達那個水平,就可以在學術研究圈當奴才的階段時,打遍天下無敵手了,而且那根本是博一就已經完成的目標。

所以我從沒擔心過博士出去會找不到工作這件事,因為夠天真,而且對於現在這微薄的薪水不滿也很久了(縱使跟一般學生比是很多),因此出社會後,薪水多寡不重要,與學歷成不成比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尋找到什麼機會,我不想要拼個十年等升遷,領月薪十萬,我想要像曾經完成過的目標一樣,永遠比別人領先那一步,所以就算求職時,拿碩士學歷出來只領四萬多也無所謂。

因為下一個目標是把正職搞到變副職,如果沒在四十歲前爬上M型化的右側山頭,那註定只能平庸過一生了,先前曾看過一篇文章,領死薪水的人,就算月薪十萬,也只是勉強攀上右側山腳而已…所以五萬多、七萬多,這些數字看在又是「研發」的工作性質上,我完全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