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9日

【Thoughts】Seminar 20070409

我這輩子最後一次的學校書報討論結束了,很高興,我接觸了Mac,接觸了Steve Jobs,接觸了Presentation Zen,即使化學書報的報告方式如此無聊,我仍依然選擇走出自己的路,就算我的內容不合老師的意思,但光憑流暢度與台風,絕對沒有任何學生贏得過我。

繼上學期使用紅外線遙控器報告,但有效距離太短,這一次多虧了Wii的遙控器是藍芽介面,以及先前下載的DarwiinRemote軟體,簡單的按住1、2的按鈕,便能將Wii遙控器連接上Macbook的藍芽系統,左手拿著遙控器控制Macbook,人站在銀光幕前,右手代替雷射筆講解,就曉得我這個人有多屌了。

我的報告原則,
第一、要替每個頁面預先編寫講稿;
第二、講稿要有適當的連接詞與句子將頁與頁間的關係串起來;
第三、做一篇簡報演說要能像說故事一樣一路順下去;
第四、簡報內容要有起承轉合的效果,連接不起來的部份要找適當的內容來填補,將講稿與畫面串成流暢的故事;
第五、報告前要反覆的對每一頁做預講,因為寫出來的稿子,有時候講起來會不順,需要多次修改;
第六、畫面一定要走極簡風,版面絕對不能雜亂;
第七、報告時不站電腦前面按鍵盤跳頁,要站到銀光幕旁邊;
第八、第一頁要有足夠的敘述讓大家了解我今天要報告的內容。

以下,就來看看我的講稿內容是怎麼寫的。
『老師,各位同學,我今天要報告的題目是A synthetic route to oligosaccharides and vaccine candidates,多醣體的合成流程,說真的蠻無聊的,使用的保護基都是那些,醣基化反應的做法也大同小異,這類的Paper看多了,會覺得沒有什麼東西是做不出來的,可是當你真正開始著手進行時,才會發現它比你想像的要難。
而Carbohydrate Vaccine是目前運作多醣體最大量的地方,可是Vaccine的製備與多醣體的製備,兩者工作量相較小,還是以多醣體為重,所以我今天要介紹的內容,會著重在多醣體的合成概念上,看幾個成功的例子,看幾個違反原則時會發生的問題,以及Paper提供的克服方法,而Vaccine的部份,只會做簡單的口頭介紹。』
『目前醣化學致力於研究的方向是藥物合成,大致上又能分為兩個走向,第一個,朝已知的致病機制或病原體本身來開發相對應的藥物。』
『好比上學期介紹過的Relenza與Tamiflu,這兩個都是Neuraminidase inhibitor,當病毒表面的Hemagglutinin與細胞表面的Sialic acid結合後,它們會去抑制Neuraminidase去進行切斷的動作,而底下這個是兩個星期前有人介紹過的Moenomycin A,這裡就不再多提。』
『另外一個走向則是朝操控免疫系統的方向來進行,所針對的疾病大多是癌症,既然要操控免疫系統,就需要Antigen,於是癌細胞表面的醣分子便成了研究的對象。』
『一開始當然都會先從小分子做起,比如Tn、STn以及TF,因為很好做,所以大家都在做,然而這些小分子要當成藥物也有它的極限在,需要有更大更與眾不同的分子,才有機會induce出足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抗體,接下來大家的目標便往多醣體的方面移動。』
『這裡我們先來看幾個被成功合成出來的多醣體,這是個Lewis家族,有Lewis X、Lewis Y與Sialyl Lewis X等,還有Lewis A與Lewis B沒有列出來。』
『接下來是頗負盛名的Ganglioside家族,它的原名是Monosialoganglioside,縮寫照理來說是MG,不過這裡是寫成GM,M就是Mono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些醣上面只有一顆Sialic acid,而這個家族還有GD與GT系列,也就是醣上有兩個Sialic acid與三個Sialic acid的時候。』
『再來呢,上面這個Globo H應該有許多人已經看過了,底下是兩個比較少見的Antigen,N3 major與N3 minor,這兩個Antigen不同的地方在於3號與4號位置所接的醣順序是相反的。雖然前面那些小分子拿來當藥物不足以成氣候,可是並不代表它們沒用了,Carbohydrate Vaccine就是要將這些小分子與大分子統統摻在一起當成藥物。』

『在開始看多醣合成前,先來分析一下一顆多醣體的結構………』

大致上前9頁圖不多,可是要講出來的話卻很多,我覺得最低劣的作法就是把內容寫在投影片上,如果活到這個年代,做簡報時還是把整段句子或一段文章剪下來貼到投影片上,那真的是有夠可恥的。

當你要把內容寫在投影片上,通常代表你自己根本怕忘記,底下觀眾要在短短的時間內看完你所寫的文字也會是負擔,通常這種報告內容,我是連聽都不會聽的。

最後來提我的結論,由於我的個性最擅諷刺,當然不忘在可以表達的時候,來酸一下不在場的人。
『最後進入我的結論,多醣體對於做合成的人來說,是一項挑戰,因為全合成需要兼顧產率與效率,而多醣做起來產率註定很低,如果在合成的過程中又跌跌撞撞的話,那就是沒有效率,既沒效率又沒產率,我想不論是誰都不希望碰到這樣的狀況。』

『雖然活性的概念沒辦法使得你合成的流程縮短,還有可能使合成的流程變長,可是,至少它能提醒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要注意哪些事。』

『同時呢,醣基化反應做不出來時,活性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方向,今天如果醣基化反應的產率不夠好,那可以換其他的方法來試,可是如果產率差到不行,那換再多的方法也不見得有效,因為問題出在於醣本身的性質與上面的保護基,然而有些比較資深的人員,他們曉得醣有活性這件事,也曉得Donor活性要比Acceptor高來進行醣基化反應,可是一但遇到Donor活性比Acceptor低時,便會去翻書找出所有的反應條件統統試一遍。』

『但就像我前面說過的,當Donor活性比Acceptor低時,反應可能會發生Self condensation、Thio Transfer,再加上Promoter中有些很弱的Nucleophile會吃掉你一點Donor,可能除水除不乾淨再吃掉一點Donor,所以反應產率低往往是有原因的。』

『那到底是玩New Chemistry比較重要?還是趕快做出來比較重要?我覺得,不要搞不清楚狀況才是最重要的,以上,就是我今天報告的內容。』

結論這裡完全反映出我對一些原本經驗比我多,懂得也比我多,卻腦筋不知變通的人有多不滿,當一個醣基化反應我能試兩種方法都做不好時,我敢自豪的說,沒有人能做得出來,所以不相信我的實驗結果,寧可親自試試看的話,那也請便,我能打包票錯的人一定不會是我,因為我向來都能在工作上證明別人的想法才是錯的。

我自認實驗技巧沒人比我更嚴謹的了,這一切都感謝當年碩班時,有一群很強的學長姐讓我偷學到不少實用的觀念,與博士相比,我少的只是經驗罷了,這群博士,多一張文憑但本事卻不比當年我這些只有碩士學位的學長姐們,你說,我會對這些人心服口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