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7日

認知

現在指數應該是無懸念的會繼續漲下去,不存在假突破的可能性,當然市場還是會回測,使得它看起來很像假突破,也只是「看起來像」,在此已經可以宣告我是對的,接下來有關於股市的基本認知將做個詳細說明,依照以下順序:

1. 融資餘額
2. 重貼現率
3. 經濟成長率
4. 指數長期均線上揚或下彎
5. 個股長期均線上揚或下彎
6. 指數短中期均線上揚或下彎
7. 個股短中期均線上揚或下彎

1. 融資餘額
2. 重貼現率
3. 經濟成長率

這裡的融資餘額指的是整個市場的籌碼,我們要評估的是市場,而不是針對個股的籌碼做太多的解讀,很多人為了要提高勝算,總是希望百分之百正確,花太多的時間去觀察三大法人在個股上進出的情形,我覺得這沒有必要,不論是大戶還是散戶的進出,最終反映在指數與股價的動作上,均線會呈現出有趣的故事,買賣對象與買賣時機自然顯現出來。

整體市場融資餘額這項資訊的重要之處在於「籌碼在誰手上?」,籌碼一直是決定股市漲跌的主要關鍵,經濟成長率只是次要因素。過去十七年來,融資餘額甚少低於1000億,像這八年來,有五年的時間促使融資餘額逐漸遞減至1300億,而不是遞增,就是難得一見的現象,那股票是轉手到誰手上?這其實已經是在暗示散戶退場,將籌碼完全轉移到比較懂得資本市場運作的人手上,指數卻在一般人認定的高檔,光是憑指數位置就說它太高,完全是笑話,看看道瓊指數,高還可以更高,光憑經濟成長率太差就說指數怎麼不跌,一樣也是笑話。

而大空頭市場的條件,恰巧也是大多頭市場的條件,必須1~3點同時具備,融資餘額不斷上昇重貼現率不斷上調經濟成長率也是年年變好。經濟成長率與去年同期相較是在正向成長的話,如果每年都有成長,每個人都會有感覺,同時重貼現率也會逐季上調,上調次數愈多,代表經濟正向發展時的通膨問題愈來愈難對應,另外有很多人的資金會開始轉定存,像現在資金行情能夠推升道瓊指數創新高,便曉得資金對於市場的重要性,一旦資金轉定存,而不是投入股市時,對於行情當然會有影響。

可是資金被抽走不代表沒有資金了,只是資金的來源轉換了,經濟大好時期,很多人都有加薪,當一般民眾在加薪之後,就有多餘的錢可以運用,心頭一寬便想進股市一搏,此時行情的支撐從游資轉為心理,心理推動的資金行情甚是恐怖,成交量會遠大於游資推動的資金行情,如果重貼現率不斷上調,利率上調,對於總喜歡透過融資大賭一把的民眾來說,借貸成本會提高,行情要是透過不管怎樣都要借錢買股票的心態下成長,會發生什麼事?

這個道理要是懂了,也可以了解為何這一年來那麼多人一直盼不到大空頭市場,經濟成長率的利空消息一直出來,但指數就是不跌,因為籌碼沒有大量轉手到散戶手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利多築成頭部,利空萃鍊底部」,這樣曉得為何出口連17黑,股市不跌反漲嗎?這一年來,指數其實是在一個大空頭市場的底部,只是位置相對偏高,而使得很多人充滿偏見,光看出口17黑是不行的。

雖然「股市是經濟櫥窗」沒錯,但直接套用最簡單的名言就可以反駁,民國77年財政部長郭婉容要復徵證所稅時,記者曾問她:「要是股市崩盤怎麼辦?」,她說:「只要大家不賣股票就不會跌」,結果股市連續19天跌停。股市要跌也要看買賣雙方的情緒,出口連17黑不跌到4000點的原因,也是買賣雙方情緒的共識,很多人死背名言來判斷市場,但更多的名言沒唸過,導致不夠客觀。

而且全世界都在下調利率,把游資逼到四處流動,融資餘額接近十七年來的低檔,籌碼沒有鬆動的危機,不會鬆動就不會崩盤,經濟成長率再差也不會導致籌碼鬆動,不會鬆動使得少少的成交量就可以推升指數。
4. 指數長期均線上揚或下彎
5. 個股長期均線上揚或下彎
6. 指數短中期均線上揚或下彎
7. 個股短中期均線上揚或下彎

對整體環境有正確的認知時,就可以更進一步評估市場目前的狀況。市場走空時並不是全體一起跌到谷底,而是愈來愈多到愈來愈少的過程,反之,市場多走時,也不是全體一起漲,少數在漲到多數在漲的過程,這也是一般人看不出來市場要開始多走與走空的原因,他們總是將過去的事當做不重要,事實上過去的事影響到未來,評估市場不能太過執著於眼前,尤其是轉折點的到來。

像大多數的弱勢股,早在指數達到高點前,它們就已經開始啟動下跌的循環,指數高點至底部的快速崩盤,以及底部上沖下洗的走勢,其實是留給市場信心最強的強勢股修正用的,好比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鴻海與聯發科等強極一時的個股,在2014年9月之後就開始下跌的循環,下跌循環的徵兆,是指數/個股逢月線就有壓力逢月線就跌,反之,月線有撐,逢月線就繼續漲,則是上漲循環的現象。

2015年5月至2015年9月,台積電創新高至修正。
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大立光與可成創新高至修正。
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儒鴻創新高至修正。

可見市場信心最強的其實是儒鴻,先前我以為是大立光跟可成,不過從儒鴻修正完後,市場就開始走向多頭,可見強勢股崩跌結束後市場開始偏多,是真理。
當下市場翻多也是合情合理,看看上櫃市場,有多少個股已經漲翻天,在暗示市場趨勢的轉折即將到來?

除了用個股的走勢評估市場外,其實市場的中長期均線也說明了一切,當中長期均線是下彎的,下彎的程度愈大就代表近期內漲不到哪裡去,如果是平的,或者稍稍下傾,都是市場還有救的訊號,當下彎程度已經到非常高時,指數不管怎麼反彈,漲到均線的位置就一定會被壓下來,而且會延續好幾個月,一直到接近平行為止,在均線回到平行線之前,所有的漲勢都算反彈行情。

當中長期均線被拉到開始上揚了,所有的漲勢已經算多頭行情了,而且也會延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將週線圖與月線圖打開來看,意外的巧合多的是,如果均線失去了它原本會形成的壓力點與支撐點,那想必市場的趨勢,已經產生了變化。

能夠了解壓力點與支撐點的影響,指數的切入時機與個股的切入時機就再也明白不過,如果中長期均線全部走揚,代表這市場絕對是多頭,好比現在指數剛過8840點的壓力,它還沒有資格說是多頭行情,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去拉抬走勢,直到長期均線也上揚,對我們來說,日子是一天一天過,但長期均線是一個月一個月去拉,要等到長期均線上揚再切入,就會面臨到各種個股長期均線也都上揚的情形,也就是它們都漲了好一段時間。

然而已經漲了一段時間的個股、均線全數上揚的個股,是多頭行情最適合買進的個股,直到月線成為壓力點前,它們都會繼續漲下去,不過這也是一般人最不敢追的個股,總覺得自己錯失了好一大段行情,總想要挑個還沒起漲、能賺2倍3倍4倍的股票,甚至挑到了股價動作已經出現初期反轉現象,還覺得有跌才有上漲空間,買到不漲反跌的個股,錯失更多行情。

將均線理論簡化一下的話,年線上揚時,可以判定行情,月線季線上揚時,可以判定適合買進的對象,逢月線或季線不破,可以判定買進的時機,反之,就是放空的好對象與好機會了。

不過均線只是輔佐判斷的工具,不要幻想成無敵的工具,那只是買賣雙方情緒共識形成的數值趨勢,但有時候,會覺得真的有個操盤手要把市場的均線做出樣子,中間發生很多事都無法打亂他的步調,太過於巧合,好比,6月24日那天,英國脫歐公投事件,全球股市都跌得很慘,為何加權指數就只有一根帶量長黑,跌幅只有3%,不像日本與法國一樣一次跌8%?究竟是賣方惜售,還是買方為了要造市而硬拉?市場總是充滿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