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Comic】鋼之鍊金術師 27

漫畫《鋼之鍊金術師》的單行本於第27集已經連載完結,這部漫畫的劇情一直圍繞「等價交換是世界的真理」以及「給予過於自大的人絕望,才是世界的真理」這兩句話在運轉。

等價交換看起來像是在講「有付出才有收獲」,不過大多時候,它比較像「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而且得失往往是形成連鎖反應,並成為「得→失→得→失→...」如此一環扣一環的循環,「失」不一定是失去,有時是付出。

舉個比較極端而且會衝擊到多數人信念的例子來說,要是從小就懂得努力唸書求學是為了將來的前途,最後的確獲取學位,但是當你得到學位的時候,以為就此高枕無憂的話,或許失去的更多,而有一天,「絕望」會上門拜訪,告訴你這樣的想法是很自大的事。

為何會這麼說呢?拿我大學同學當例子,當年他剛上輔大時,大一就積極準備轉學考(失),成功轉學到高師大也取得國立大學學位(得),上台北準備一年的研究所考試(失),考上清大研究所(得),當完兵進了台積電卻遇上金融海嘯被炒魷魚(失),雖然他嘴上講說是自己看不慣上司而求去,個人不這麼認為(笑),最後體認到只有吃公家飯才是王道(得),這兩年一直努力的拼高普考(失),接下來的故事還沒寫完,但可以見得,「得失」的循環不曾間斷過,而「絕望」就穿插其中。

可是我沒那個閒功夫去當面質疑他的想法,因為這只會吵得不可開交,我們兩個每次交談都很愛鬥嘴,而我又很喜歡用邏輯打擊別人的信仰,強迫一個人去思考這之間的盲點,但是怕麻煩的個性使然,多半時候還是閉嘴的好,不然,我最想問他的是,請問你當初大一轉學的動機,現在回顧過後是不是真的有意義?20歲的你覺得非國立大學國立研究所的學歷不可,這並沒有帶給你好下場,當你30歲時,才覺得憑學歷吃頭路不完全可靠,所以公家飯最好的這種想法,是否就真的能夠得到更正面的結果?

然而這就是人生,並不像角色扮演遊戲那樣,只要重開一個記錄去嘗試不同培養方式,進而找出最佳養成途徑這麼簡單的事,當然我也不能說自己的選擇就是對的,在我沒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懂得等價交換的原則前,又怎麼能說服得了別人?只有試了再說,然後看絕望什麼時候來敲門。而且人不能走回頭路,這一輩子終究免不了自大而犯錯的時候,問題只在於遭遇危機時是不是能夠減少它所造成的損傷。

所以在等價交換的過程中,培養最多的是人生的「態度」,因為這是失去數十年光陰換來的成果,而態度鮮少是透過靜思就能獲得,總是在面對衝擊時才能大有成長,也是為何同樣高學歷,有些人可以愈爬愈高,有些人卻深陷泥沼等兩極化下場的原因,世界是很公平的,任何的不如意都是當初太自大換來的絕望,沒辦法從絕望中獲得更多的智慧,程度也就只能到一個階段為止了,不然,為何會有人在股市中一次畢業後,就永生不再接觸這個市場呢?

因此等價交換與面對絕望,的確是這個世界的真理。

註:希望他沒在看我的網誌,不然日後見面又要鬥嘴了。

2011年2月27日

【Stock】空不空?

老實說,我個人雖然不覺得趨勢會這麼快翻空,但還是不得不承認,機率總是存在的。

其實綜觀所有類股中的強勢股的變化來看,過去幾個月來,汽車類股的裕日車飆了一個月後,大幅走弱四個月,裕隆盤整四個月,看來也不樂觀,漲多盤整太久自然不是好事;營建的黑馬皇翔,這兩個月就快將先前漲的那段吃光;橡膠股的正新在去年七月的除權息行情過後也大幅走弱,只是還不到急殺的程度;航運的長榮航與陽明看也曉得怎麼回事;紡織與塑膠類股則還沒分勝負;像IC設計有多慘是眾所皆知的,這族群可是說是兩年來漲幅最落後的一個族群;DRAM與DRAM模組,嗯,不曉得有沒有機會轉強?很難說這段期間的反彈不是另一個盤跌的開始;貿易百貨的潤泰全可說是此類股最早被修理的一個,現在要是連金融都軟掉的話,加上權值股很多都無起色,這真不像是個快樂的多頭市場。

若照觀微知著的理論來看,有太多暗淡無光的類股表現,自然是對未來局勢的一種可能性暗示。

可是我連所謂的每日成交值3000億、融資餘額4000億,這種行情量大不漲的超熱行情與高機率的逆轉訊號都沒看過,民國96年的大多頭行情上到9000後,可是出現過這種數字的啊?或者說陸資行情與去年一月有看過類似的熱度,單日成交量也不過2000億至2500億,但兩者也只有千點幅度的回檔,後來都嘛漲得更高,就「物極必反」的原理來說,哪時股市不是在這樣的氣氛下反轉的?連民國93年不過漲到7000多點的行情,都能出現比現在更大的行情成交量,那這一年來是怎麼回事?

有些人會以融資餘額太高、浮額過多為由,說這不利行情向上,那有趣的是,2009年8月,融資餘額1600億時也有人喊增加得太快,它一樣沒造成崩盤,有這麼多人拼命融資買進,為何市場上不見2000億以上的成交量?連星期五的反彈能出量到1700億,都讓我不禁小小震撼了一下,到底這種時候的出量,是「反彈出量就空的時機?」還是另一股帶量上攻的動力?

所以要是用大盤指數位置、支撐線是否跌破與融資餘額幾項數據來判斷後勢可能性,我都覺得這些條件太不明顯、不足以讓我相信這是「物極必反」的主因,因為我也可以打包票的說,在去年一月時的行情,融資餘額攀升速度快、單日成交量也上到了2000億,崩盤開始時會有不少人根據過往經驗覺得這有得跌了,雖然後勢隨即反彈,至去年四月的前高不過,我個人也都曾經認為,這會不會是一個盤跌的市場?可是事實證明,我們都錯了,這就是我說的,雖然要有想法看未來,但操作是看現在,要是不敢買,那就白搭了,所以連去年一月那樣的熱度都不足以構成物極必反,那指數在這個位置後,要怎樣才算是「物極必反」?

瞧瞧我自己在2009年下的註解:2009年10月24日,我甚至都忘了自己真的講對一件事,「所以許多有經驗的老手也許心裡早在打量著台股上8000/9000的機會很高」,光憑當時市場成交的熱度,我就認為市場有繼續向上的機會,自己講過卻忘了,因為就跟現在一樣,一直都沒有看到足以證明想法的事實出現,所以並沒有辦法成為判斷依據,現在它是否能再一次為我的想法撐腰,進而當做永遠的判斷準則?我是不是可以在這個階段說,根本就沒熱到世人所講的那樣,要是預設高點在此,是你的損失。

不過我想「許多有經驗的老手」事實上都並沒有猜對,是我猜對了,但沒把握自己是對的。

我敢說也沒人會料到,兩年內自低點反彈到漲到9000點為止,居然是如此看似毫無過多阻力的走法,這段行情能在這麼短的期間內上到9000,又不出大量,是不是這個市場早已經不是我們憑過去經驗就可以斷定當下的可能性?可是也不見得所有的方法都沒用,是否還是有個共同的法則足以當判斷依據的?

說真的,我不喜歡做預測,因為我發現自己對的機率不高,但藏在心裡的思考與預測卻從來沒停過,而且投機這種遊戲,又不在於我是否要將心裡的想法說給別人聽,而是我有沒有辦法將50%正確的機率推向60%或70%,讓整個局勢變得對我自己有利,便是用自己的想法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樣其實也就很夠了,這種每天都要做正反向推敲可能性的遊戲,其實是很累人的,不過我是不用像別人一樣整天搜集數據來強化自己的信心,對我來說,好方法就是要簡化直覺,如果我的判斷需要太複雜的檢驗方式,無疑是一種負擔,這樣做就很難進化為習慣。

2011年2月26日

【Stock】人生最驚險三週

「給予過於自大的人絕望,這就是真理」-鋼之鍊金術師。

等一下,我有太自大嗎?-_-|||

過去半年,幾次交易經驗中,我常可以賺錢,卻做成賠錢,以此歸納出自己的問題後,心想過年前剛好又出現一次機會讓我調整方法重新複製過去成功經驗,這個對象就是晶豪科。(真有緣)可是呢,好死不死遇到金融股被殺這種有逆國際趨勢的台股走勢,當時是滿心困惑,因為我怎麼看都不覺得這時會行情逆轉,只怕它像上海股市那樣自顧著跌。在大盤跌得又急又兇的那段期間,我的晶豪科在55元左右有撐,由於在我的理論中,曾經大漲過的個股,就算沒一口氣漲上去,將來也會有更多充份的理由會再大漲,這是我錯失興富發、新世紀與達能的主升段行情後所體會出來的經驗,因此我認為,晶豪科要是初升段不會飆,也應該要觀察一下主升段是否有效上漲。結果晶豪科反彈失敗,原因是IC設計族群同時間內又有大利空消息出來,許多個股如雷凌與原相都早就跌得鼻青臉腫,而且大盤啟動第二段跌勢後,晶豪科直探季線,季線價位50.3,剛好是10%停損點之處,也就是這個星期發生的事,令我痛苦到不曉得自己到底是看對了還是看錯了,到底要不要停損?因為10%虧損最少就是15000,沒賺錢又馬上賠個大筆的,難道我真的沒自己想像的厲害?奇怪的地方是,如果這是要崩盤的行情,中間那段橫向盤整時期的太陽能類股與擎亞為何還是保持強勢上漲的狀態?在我的經驗中,一個是真的要跌的氣氛,也不可能還漲得那麼高興,再加上觸控面板也起漲了,連先前走弱的勝華都轉強,就別說大票電子強勢股,先前漲很多的宏達電、銘異、今國光與綠能等,都沒有走弱的跡象。

在我的另一個理論中,如果行情出現敗筆,那勢必要看到諸多強勢股一個接一個地翻空才行,而且金融既然是因為炒匯行情結束而領跌,主跌段開始的話,就算第一金反彈再強,也只是徒然,必定會再跌得更深。但是我在這星期的觀察是,金融股根本沒在跌,反而被砍到一天的是中小型電子股,就別說擎亞、和鑫與太陽能類股也不過一根大黑棒,隨即反彈漲上去,這種走勢,完完全全不像行情翻空。

不過昨天星期五傳產類股被殺的很用力,大盤指數從上漲90一路向下殺出新低,著實很緊張,一邊我看著電子股完全不為所動,一邊看著晶豪科再度挑戰季線支撐,一方面覺得不可能會再跌,一方面又看著它的確在跌,整個人已經慌到有點不曉得該怎麼辦啦。結果盤中隨著宏達電逆勢上攻,聯鈞、晨星與潤泰全的轉強,大盤第二根腳看來是塵埃落定,也不枉我抱著一檔讓我帳面虧損10%的個股抱得那麼辛苦,一直看它測季線支撐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時才會覺得,有些人看支撐線做決定,其實可能真的有它的用處在。但問題是,這虧損究竟能不能凹回來,甚至變成賺錢?

我一直不能理解星期三那天,大盤下跌145點時,為何晶豪科選在這天出量反彈,真的太令人疑惑了,因為晶豪科的營收開始有好轉跡象,此外季線有撐以及跌勢並不像多檔IC設計那般跌破季線以下許久,再加上這根大反彈,雖然收盤是反彈得小小失敗,讓我覺得它應該有些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在蘊釀而反映在股價動作上面。這是我抱著一檔10%虧損的個股幾天下來的心路歷程,其可信度比那些不曉得有沒有作多有沒有放空、光憑一張嘴在喊的投顧老師要真實多啦,這真的是憑經驗與智慧的判斷,而且我個人深深覺得,這段行情應該要將金融股領跌那段拿掉再來判斷,就會看出來具行情判斷參考價值的,應該是後面這一段,這一段是跟著國際市場趨勢跌,一來它跌不深,二來它有兩天開盤是大漲,只是收盤不見得是長紅的走勢,再加上它並不是持續五個交易日的不斷下跌,連做M頭的樣子都沒有,整個走勢看起來就跟過去半年來下探季線或者根本下探月線就漲得更高的多頭趨勢一樣,個人認為,這就像去年傳產狂飆而電子被修理的行情一樣,有可能隨著電子股淡季的過去,電子轉強而換成傳產被修理的行情而繼續上漲。

至此讓我回想起張松允在他的書上提的一句話「盤面的氣氛看起來不是這樣」,這次經驗過後,成了我的第三大理論,一直以來,我都相信大盤線形並不是完全可靠,由於大盤線形是用底下權值股、大型股與中小型類股綜合而成的圖形與數據表現,就像醫生要確實知道你生了什麼病,一定要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光看大盤線形,就會像只看著人臉就想做診斷,有時候外表的跡象的確是很明顯,但事實上仔細做更深層的檢驗,就會發覺可能不是那麼回事。

像這段期間,表面氣氛很糟,不時有人在喊空,不時有人說這已經是空頭市場,可是底下的個股表現是蠢蠢欲動,完全與事實不符。我們或許可以說趨勢翻空只不過是被推遲了,早晚的事,但是對於操作來說,向來都是必須把握當下的,要是你喊空,喊到明年都沒轉空的話,那喊空的這一年甚至又大力放空反而變成被嘎空的話,豈不是大錯特錯了?就像房市常喊遲早泡沫化,撿便宜不怕沒機會,可是我們從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房價崩盤,這也是大家急著買而使得房價居高不下甚至繼續漲,反而讓你愈來愈覺得不買我可能將來會付出更高的成本而買得更痛苦一樣。

於是呢,能夠憑著經驗與數據就喊多喊空的人實在夠種,因為我自己身處當下局勢時,時間這個參數一直很擾人,常會讓我覺得自己是不是看錯了,可是發現最後其實我是看對了,但事情早已過去,我再拿出來講豈不是事後諸葛了?但這次我是抱著出現帳面虧損的晶豪科大談自己怎麼判斷行情趨勢,如果後續表現真如我所說由電子股領軍上攻,而我的晶豪科在二月營收消息出來後,也證實它的確具有潛在上漲空間,讓我不僅平了虧損,甚至賺錢的話,這個事後諸葛就比投顧老師要有說服力的多,只是沒辦法事先告訴任何人,也幫不了任何人。

就像有人老愛問我,買哪支比較好,我總會答,不要問我這種問題,我真的不曉得,因為我總著眼現在,心裡想著一個星期的未來,我從不知道兩個星期後、三個星期後與一個月後的事,我的判斷需要跡象,而跡象的成形需要時間,要是我說哪檔是好股票,勢必是它漲上去了我賺錢了你也不敢追了,不過,我一直很強調「曾經大漲的個股,就有機會再漲」,這個向來是多頭行情很有效的未來判斷依據,像台光電、國喬、擎亞、強茂、興富發、新世紀與達能等,都是我經手過卻沒賺到錢或沒賺到多少錢,甚至做成賠錢,但每檔都符合這種條件的個股,如果曉得這個原理而不去運用,豈不是浪費了我憑著個人經驗分享的知識?

也無怪乎很多好書沒被人看出哪裡好,就只認為技術分析才是王道而去學一堆累死人又複雜的方法,像我這麼閒都不會花時間去用它了,一般上班族豈不是自找苦吃?我覺得,一個好的方法就是要不複雜,容易複製成功經驗,才真的叫好,如果你用了一套方法沒辦法讓你持之以恆的去運用它並邁向成功的話,那就不是好方法。

2011年2月11日

【Movie】全面啟動

全面啟動好看嗎?麻煩你請以簡短的心得告訴我它好看在哪?我敢說,沒幾個人懂得該怎麼表達,只顧著說「好看」。

克里斯多夫諾蘭儼然已經成了電影界的一派教主,在「頂尖對決」與「黑暗騎士」以及「全面啟動」之後,應該擁有不少仰慕其名而向電影院報到的信徒,我看實驗室裡坐我旁邊的學弟一講到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名字,眼中彷彿閃耀著星光,由此可見。

其實這位導演令我佩服之處,在於劇本極其複雜之時,他仍然能將每個橋段良好地剪接拼湊在一起,文戲武戲平衡得相當不錯,整體水準相較於既有的好萊塢拍片風格來說是無人能比,不過呢,我看上述三部作品時,唯一的感想就只有「思考的空間很少」,從影片開播的那一刻起,我的呼吸節奏就被帶著走,然後影片播完後我的頭一直都很暈,在「黑暗騎士」暈過一次後,「全面啟動」又讓我暈了一次。

克里斯多夫諾蘭之電影的劇本故事性很強,故事的本身是主角,劇情中的角色是配角,是為了襯托故事有多精采而存在,也是為了滿足故事需求而存在,所以就像我們要看演員演技時,不能不仔細看他的表情變化,如果故事是主角,要看故事有多棒,當然就得在兩個小時內看出精髓,可是這哪辦得到啊?我常會覺得看第一遍根本不曉得該怎麼跟人提起這部電影,看第二遍勉強會有一點心得。

再者呢,一部電影的時間再長,也不足以道盡所有細節,所以角色為了故事圓滿而存在的情形,也是這位導演之作品的共同特色,好比「黑暗騎士」中,真的有必要多放一個反派角色-雙面人哈維丹特嗎?他的存在是為了小丑對於人性本惡的論點的證明,缺乏足夠的細節鋪陳,也會讓人覺得瑕不掩喻,故事性夠強就行了。像渡邊謙在「全面啟動」中過渡邊緣化的原因,就是因為結局要留一點想像的空間,以渡邊謙打電話表示主角從夢境回到現實,結局是完美且真實,以陀螺暗示主角沒有脫離夢境,結局是完美且虛假,究竟哪個才是真的?留給你自己去想。當然就更別說「全面啟動」中可是一票十足邊緣化的角色,就只是為了故事的設定而存在。

所以我的結論是,看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不要跟我說「好看」,當你只會說「好看」時,代表你只看場面節奏,其實你腦子裡無法思考故事的精華在哪?設定是不是超乎想像的縝密?事實上,有幾個人在看他的電影時,有辦法馬上看懂而不需要再看一次的嗎?如果辦得到的話,那表示你看電影有抓到重點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