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Stock】股市之我見-雙重底

一般人都知道買低賣高,都想要買低賣高,卻總是買高賣低,這種明知怎麼做才是對的事,卻常常做不好,除此之外,還有個大問題是,買低賣高的「時機」本來就不好抓,太過於堅持低點一定要最低,高點一定要最高,常會亂了調。

在此,個人據六個月經驗發現了一套每次大回檔時可以準確抓到「相對低點」的方法,價格通常不會離谷底太多。

可是這方法對於能判斷多空行情與盤面氣氛的人來說,會更容易發揮,要是什麼都不懂,也不在乎,套用公式有一天就會被連續兩個月或三個月的大回檔給套牢,總之,放膽一試也無不可。

每次的回檔,股價都會像溜滑梯一樣地直線下探,有些人只懂「拉回買進」的道理,卻常會買在半山腰,發現低還有更低,雖然短暫被套總有漲回來的機會,但是我認為「股價」不是重點,「時間」才是問題,像我們這種沒什麼資金的人,給它套再漲回來,只會流失時間與機會。因此,每次的大回檔出現後,個人覺得見獵心喜馬上進去承接股票是不好的事,還在跌,就有繼續跌的可能,天曉得會探多低,那就不要急。

這裡,我拿鴻海來當範本,事實上更好的範本在我剛買鴻海的時候,但是圖都沒有留,只好拿11月初的情形來說。摩台指與台期指相較下,前者對於現貨大盤會有較大的衝擊,因為指數期貨本來就與大盤指數有關,那些法人大戶為了拿到更多利潤,必須透過手上持有的大量股票去憾動股市的大盤指數,所以像上星期五的杜拜利空與摩台指結算一同發揮效應,就會產生很誇張的大跌情形。

在10月29日那天,摩台指結算下又剛好是美股動不動大跌200點的情勢,在大盤走了兩個月的向上行情後,已經沒什麼事會是意外的了。這一天,鴻海的股價在盤中向下直摜的速度驚人,一度觸到127元的低點,此時大盤大概跌了300點左右,後來買盤進駐才將股價與大盤指數再推上來一些,所以,127元是那幾天可以見到的一次最低點。隨後稍稍反彈,在11月3日時,又再度下探,不過這次收盤在128.5元,這種時候其實就可以買一張來試試看,而且不要玩一次梭哈的把戲,便可看到後來怎麼跌都不會再下探130元以下的價位,反而是現買現賺,就算這一天不敢買,也可以等著看隔天的行情如何再做定奪,反正大跌之後,不容易出現大漲的情形。

出現第二次低點的時機,有可能是隔幾天,有可能是隔一個星期,甚至出現三重底也不意外,完全看市場對於這支股票的信心,個人認為第二次低點接近第一次低點價位時,直接買風險其實已經很小了,如果往後會再大跌,跌得比自己的進價要低時,甚至比第一次低點要低時,便視個人「設立停損點」的忍功練得如何,小小被套,心情不好,但忍一下,後勢可期,要是太樂觀,明明跌破停損點又不賣掉,一套再套,那就怪不了誰,因為該股可能就像廣達被仁寶壓著打一樣,買在長時間的反彈行情中,後來又持續下跌,當然不會有賺頭。不過使用這方法最大的難處是,自第一個低點出現時,向上反彈中很容易會怕它漲上去而錯失良機,馬上就進去追一張,便看著它下跌形成短套的情形,所以怎麼克制自己靜待第二次相對低點的時機就很重要了。

這種判斷方式看起來跟一般事後用日線圖或月線圖分析股票動作的文章一樣,除非自己真的在那樣的環境下跟著體會一遍,不然也感受不到真假,而且我認為這招用在判斷大多數股票都很有用,只是買到的股票會不會漲就另當別論了。

2009年11月27日

【Stock】股市之我見-尋找主流

在我第一輪玩過「買進抱緊」策略大賺30%後,開始朝新的操作策略邁進。

根據我這半年來的觀察,每一段行情都會有主流類股,買到主流類股就像搭順風車一樣,只要能夠掌握出場時機,應該都能賺到翻。像六月中到七月中時,主流股是金融類股;九月初是鴻海,九月中到十月中是金融與營建。

我第一張股票買鴻海,買進價位是98.5,那時很悶,因為鴻海的基本面還不夠好,市場消息都是金融股相關的MOU,第一次選股讓我覺得稍微挫敗,結果好不容易等到營收大成長的消息出來之後,股價上攻至114元左右,但是大盤早就上攻1000點了,1000點才漲這麼一點點?買金融股可能都賺兩倍。然而這口鳥氣終於在八月底第二季財報出來後才得以舒解,一路從103反彈開始大漲至129元才高檔震盪,結果我又抱得太久,明明九月中就漲勢已老,一直到10月初才正式賣掉,那時又不懂得類股輪動的操作策略,不然轉投資金融與營建,都還可以加大獲利空間。

於是呢,在這裡的經驗下,自從11月初的起漲點開始,我就一直在尋找「盤面主流」,我買了華碩/廣達這種NB股,一付漲不動的樣子,鴻海也是突破不了138元的價位,然後又嘗試已經被炒過的營建股冠德/興富發/遠雄,還是一付要死不活的模樣,甚至還買到台化/中信金/麗嬰房這種我自己都不曉得在想啥的股票,找來找去,有些小套牢的我就乾脆賣掉趕快再找可以賺的目標,先前在鴻海身上賺的30000元,在此被侵蝕掉10000。

在事實上根本沒有主流的情形下,硬要佈局碰個運氣,結果就是浪費錢,最後我才發現,盤面主流並沒有想像中的難找。

在這段大家都不曉得要做哪類股票的期間,常會有很多「一天漲停」的行為,通常隔天就會大跌,變成漲沒多少,真正能夠稱為主流的類股或個股,就我觀察鴻海飆漲的經驗來說,那種漲勢不會只有一天的行情,最少要延續到第二天,甚至更能看到逆勢大漲的氣魄。所以說,「股價的動作」便成了我判斷的依據。後來我的想法是,在找不到主流時,乾脆佈局於績優股上,不要亂動,多少還可以小賺一些,等到某些類股開始集體上漲,甚至大漲,並且力道持續至第二天或第三天,這時就曉得主流股開始動了,此時再將錢抽出來,並丟入主流股,要是不放膽一試,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漲上去。錯了,大不了就賠錢,對了,就會像最近旺到爆渣的太陽能類股一樣,完全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找得到賣出時機。(笑)

然而找到主流後,在選股方面也是一個問題,套句張松允所說的話:「要買就要買最強的」,因為最強的股票要是不漲,同類股也漲不到哪去,如果看見最強的股票漲太兇而不敢買,去買同類股漲比較沒那麼快的股票,就要檢討一下自己的想法,想想為何一個可以漲那麼兇一個卻不是這樣?如果因為漲不多而買,又怎麼能夠期待買了之後會持續大漲?漲勢不足的股票,就代表市場信心度與話題性不足,大家就不會放太多心思在上面,自然是漲沒份跌有份。

可是,怎樣才叫強?股價的高低有時不見得反應一間公司的強弱,市場上有太多被高估的股票,也有正在低估中的股票,好比華碩的本益比(股價/每股盈餘)很低,其實它是被低估的股票,可是沒有行情就不會動,像太陽能股王茂迪,第三季都還在虧損當中,股價卻能大漲至110元的價位。

仔細研究後,才發現昱晶/昇陽科/新日光為何會漲那麼兇,長期沒漲+獲利大增+市場消息大好+比價效應,連茂迪都可以漲成這樣,怎麼可能有不漲的理由?所以茂迪雖然名為股王,但是基本面仍在虧損狀態下就不具最強股票的資格,這點,也可以從股價的動作看出「漲沒份跌有份」的特徵。這三間公司中,尤其又以昱晶為猛中最猛,第三季EPS大幅轉正為1.75元時,股價從49元起漲,像茂迪第三季EPS還在虧損中,股價從87元起漲,比價空間相形之下就超大。昱晶還因漲太兇被證交所列入處置,強迫公司釋出上個月的財報,結果10月份的每股盈餘就可比第三季,莫明奇妙地又多了一個本來不該知道的利多消息出來,再加上「淡季不淡」的口號,讓第四季財報充滿無限想像力。

自此,我又回頭重溫張松允的書,因為上述整個操作理念與書上所講的幾乎差不多,從觀察盤面氣氛開始、市場蘊釀上攻氣勢、尋找盤面主流、然後做基本面研究,選定被低估的股票並買進,就像書中63頁所述:「被低估的股票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一旦發動攻擊時,絕對大漲特漲,不會只有一日行情,所以只要事前預先做好功課,知道被高估或被低估的股票有哪些,等到市場題材一發酵,股價一起漲,就毫不猶豫地在第一時間切入。」

八月底時鴻海也是因為被錯殺而股價來到103元的低點,可是第二季財報消息大好之後,連衝兩個星期漲19元,會這樣漲是因為每個人都覺得它的股價被低估,自然就有人來抬轎,再加上最近昱晶的例子,便將他所寫的短短幾句話透徹印證,這代表市場上的確是處處充滿機會,只要用心去找,就不用依賴明牌。

如果我先前有更認真一點去做研究的話,切入的時機點就會更早,短時間內的報酬率會更驚人,所以我覺得我的學習速度還真的是慢了些。

雖然書上還有很多是只能想像但很難完全理解的觀念,在我吸收他的想法再進而驗證過後,才曉得他真的傳授許多非常正確的投資觀念,的確幫我學習得比自己摸索要快一些,也少繳一點學費,這是第一次體會到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啊。

【Stock】股市之我見-杜拜危機

在「杜拜恐懼」之下,全球股市這兩天跌重則7%,輕則3%。

因為感恩節的關係,美股在這利空消息下慢了一天跌,大家先跌過之後才開始跌,以往當跟屁蟲的歐洲股市,今個兒開低走高,目前看起來雖然小漲,但可說是自低點開始算起,向上大漲120點的程度,而且美股開盤後,也不會因為它在大跌而有反應,這給我一個奇想,就是大跌有如逢年過節一般,大家High完一輪後,隔天又像沒事發生過,完全是那種看到不好的消息時,一定要跟著砍的衝動克制不下來,要是下星期再大漲回來,這兩天的大跌就很搞笑,話說,股市真的很會鬧笑話,這個情形就像是在說,杜邦的問題,根本就還不能稱為問題,可是,又不賣不行?

真是見鬼。

在這半年的經驗中,我最少看過三次的大跌,幾次因摩台指結算加上上攻力道不足而形成的大跌就不算,因為期指結算的性質之故,本來就有摜壓與拉抬的情形發生,然而,這三次大跌都是因為國際間消息造成的影響,不過,當市場在向上走多時,其實這種大跌很快就會被打消掉,反而只是製造一個很好的進場時機點,大跌過後,大漲特快。

不過我這次會不會看錯呢?反正也沒什麼好擔心的,做實驗就是這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2009年11月20日

【Movie】2012

羅蘭艾瑪瑞奇的災難片,似乎有種前面的橋段精采就好,遠比結尾怎麼收要來得重要的傾向,反正它就是場爆米花電影,就不要太過執著包裝在其中的人性關懷了,而我看晚上7:10的場次,趕路趕到來不及買吃的就進去看了,兩個半小時,好餓。

本片有著史上運氣最強的主角,再搭配絕無冷場的災難場景,可說是近年來相當漂亮的運鏡與剪接,如果是IMAX版本,應該會更有臨場感,在上星期五開始在台上映後,直到今晚,湧入電影院的人潮還是相當的多。

最近心煩的事很多,進場放空一下大腦的感覺很不錯。

2009年11月11日

【iPhone】賀!500達成!

12個月過去了,自從去年10月登入App Store後,便對iPhone遊戲與應用程式十分著迷,剛開始可能買得多了些,記得曾經一個月花了3000多元,後來某些太高價的軟體除非是工具類程式才會不考慮價格買進,像遊戲這種跌價速度很快的程式,超過$4.99美金的,一律等待降價,然而,其實我連$4.99都買不太下手,所以逐漸地將開銷壓低在一個月2000元左右。

像Gameloft/EA這些專做3D遊戲的廠商,其$6.99以上的遊戲,價格雖然讓我提不起興趣,事實上則是我對於「iPhone玩3D遊戲」這點感到不習慣,因為虛擬按鍵的「力回饋」不比電視遊樂器的手把,所以這些遊戲能等多久就等多久,便宜比較重要。

這麼大量的App,主要是因為我買了太多$0.99的遊戲,這類型的軟體,就像喝一杯飲料不超過30分鐘一般,反正又不貴,看有點意思的就毫不考慮地買了,玩過之後,不錯,我會將之安插個位置在iPhone 3GS上,普普通通,我就將之安插個位置在iPhone 2G上,所以,iPhone 3GS上所安裝的軟體,可謂之本人精選,iPhone 2G上的軟體,就是品質較次級的。

當然這500個軟體中也有很多根本不會再去使用的程式,其中不乏某些很熱門的應用程式,如Todo、Pocket Informant、Documents to Go與Air Sharing,主要是因為,文件上傳與管理方面,我付費購買了Papers for iPhone與Papers for Mac兩套軟體,只要將所有文件轉成PDF,我就可以直接用Papers進行上傳,然而GTD(Get Things Done)這類的軟體,最後我選擇使用的是「2Do」這套不複雜且漂亮的程式,因此,性質重覆性太大是我手邊軟體之大問題,為了挪出空間,而浪費了許多原本還蠻好用的程式。

現在要備份這500個程式,已經快用滿兩張DVD的光碟,再過一年,會不會變成超過四張光碟了?